内蒙草原大学生羊倌的牧民生活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大学生羊倌巴特尔和我
巴特尔,蒙古族,内蒙古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毕业,放弃在呼和浩特的工作,回家放羊,做了一名实实在在的羊倌.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大学生羊倌,名叫巴特尔,蒙古族,内蒙古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学士,放弃在呼和浩特的工作,回家放羊,做了一名实实在在的羊倌。为什么要回家放羊,那不是一句话说得清楚的,请听在下细细道来。
随便挑出一家来都是百万元户
我们从根河市出来,沿着中俄边界向满洲里行进。这一段中俄边界以额尔古纳河为界,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是适合放牧的地方。风景也非常优美,自驾游的驴友经常停车观赏。
这里也是牧民聚居之地,导游指着车外那一排排新房对我们说,这里随便挑出一家来都是百万元户!她这么随便一指一说,好像是聊大天,我们可是都惊呆了!我让她再说一遍,她说怎么啦,不就是说他们都是百万元户吗,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说,停车下去看看你说的对不对。
导游说,这里停不了车。再说,你们下去,家里也没有人,都在草原上呢。你们想看,下面走一段,有家访接待区,我带你们去,行不行?
到了一个名叫西乌珠尔的地方,导游说牧民的接待点到了,把我们愿意参加家访的五个游客领到了巴特尔家,看见了草原上高大、斯文的大学生羊倌。
巴特尔家接待点
巴特尔家的接待点叫做宋家接待处有四个蒙古包,正在接待三十几个客人,一个作储藏室用的简易房屋。蒙古包的后面是牧草收割机和运输汽车。
旁边是牛粪和羊粪堆,这是草原上的燃料。即使现代化了,也离不开牛粪,牛粪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那里面包含着温馨、惬意、幸福。
巴特尔家蒙古包里面放着接待游客用的桌子椅子等家具,和牛奶桶、奶茶桶、酸奶桶等。桌子上放着四个小碗,一碗奶干、一碗炒米、一碗白糖,这是游客的小吃。
许多游客就是奔纯牛奶来的,这是绝对纯牛奶。这种纯牛奶和超市里加了稳定剂的纯牛奶不一样,味道也绝对不一样。牛奶在送到设在城市里的奶站之前,肯定要添加防腐剂,否则会坏掉,只有到牧民家才能喝到没有任何添加剂的真正的纯牛奶、真正的酸奶、真正的奶茶。
目前中国的牛奶公司,只有光明和雀巢两个公司是把奶站设在牧民家的附近,牧民的牛奶当天就能送到奶站,不必添加防腐剂。
巴特尔家的炒米是用青海的炒米做成,在草原上是很名贵的。
有一个蒙古包里面放着两张床,是他们兄弟晚间休息之所。床头是成吉思汗的画像,和王昭君的画像,这两位是草原老百姓的偶像。
蒙古包里外都有许多家访的客人穿着巴特尔提供的蒙古袍,在那里摆
POS照相呢,照相完毕,再喝一通纯牛奶,吃够炒米,然后心满意足的走了。回去问他家访的主人是谁,不知道。多少只羊,不知道。
导游妹子一直在劝我也穿上蒙古袍照一个,我拒绝了,让老伴穿上去照去,我只是一个劲儿地催促她赶快去找巴特尔,我要采访他,否则不给钱,哈哈。导游没办法,只好再去找去。
采访巴特尔
巴特尔很忙,他一个人要接待好几拨人,哥哥只管各种食物的供应。我们等了十多分钟了,我只得逼着导游马上把他叫过来。好容易,巴特尔来了。
巴特尔自己介绍说,是内蒙古大学本科毕业生。看见我很惊讶,他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
“现在工作不好找吧。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计算机系,在呼和浩特有工作。家里父母年纪也大了,上面还有爷爷奶奶,实在忙不过来,再说我那点工资,还不抵一头牛,所以回来了。”
“牛怎么能赚这些钱?一头牛能卖多少钱?一万元?”
“我们的牛一头两万多元,我们的牛质量高,一般不卖。只卖公牛,或者那些产奶量很低的奶牛。一头奶牛,每天产奶20公斤到40公斤,高的能产50
、60 公斤。奶站收奶,每公斤 6元。平均来说,每头牛一天能赚
180元,按30公斤算。而且没有休息日,天天产奶。一个月就是5400元,是不是比我的工资还多?” 
“你们家多少头牛?”
“500
多头。不是我一个人的,爷爷奶奶,叔叔,兄弟姐妹,一大家人。到我的名下也就
5头牛。这就已经够多了,再多忙不过来。我姐姐还在呼和浩特工作,她也是大学毕业。”
难怪要回来呢,光是牛奶的收入,每月就有两万八千元的进账,比呼和浩特一个白领的工资还多。“你们家有多少只羊?”
“5000多只。。。。。。到我名下,也就
500多只吧。”
“这么多啊,一千元一只,能卖不少钱呐。”我想起导游的话,够一千只,才能称为羊群。
“不对不对,我们的羊5000元一头。羊是分等级的,我们最差的羊,也得卖1500元以上。”
就算平均3000元一头, 500只就是
150万元。地地道道的羊倌,货真价实的百万元户哈,导游的话很实诚。“你结婚了?”
“没有,哥哥、姐姐都没有。”
草原上到处都是钱,牧草
180元一捆,闲时哥俩打草,存起来,自己家用不完,还可以卖哈。
我们的家访,也是收费的。这不是行程中的项目,自费,每人50元。巴特尔家至少得30元吧,我那么想。这对于巴特尔,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每天接待一百、八十的不在话下,这一笔就是两三千元的进项。
我们在另一个景点的导游琪琪格女士,新婚,孩子才两岁,丈夫在家放羊。她做导游,月工资3000元,淡季没有工资,家里有羊
400多头。可见,一般家庭羊的存栏数四五百头问题不大。
牧区的科研
我说,“你们家很富裕啊。”
“我们也得靠天吃饭!”
“这话怎么说?”
“草原上的白灾和瘟灾很厉害。。。。。。白灾就是雪灾,羊群很怕这个,严重的时候羊群全死光。”
“你是大学生,畜牧专业的知识比一般牧民多,想想办法嘛。”巴特尔说他正在考虑这些问题,这也是研究啊。
“你们大学同学还有回家放牧的吗?”
“有,我知道的就有好几个。他们和我不一样,专业不行,不好找工作。”
我认为,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大学生羊倌,不具有普遍性。但是,从巴特尔的谈话来看,逐年增多是可以肯定的。说明大学生观念的转变,也说明草原牧民生活的提高,对大学具有吸引力。
“你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我建议你建一个网站,和大城市的大饭馆联系,销售你的牛羊肉。”
“那倒不必,我们的羊不愁销路,供不应求,等级都高,价格也不错。建一个网站还得买设备,还得放一个人吧,没有精力。”他总是很牛! 
我说不到点上,于是,不再说什么,和他哥俩拍照留念、告别。
回来的路上,感慨万端,现在的草原真不一样了,到处可见具备科学知识的高学历羊倌,真是能人辈出。茫茫草原今又是,换了人间,今非昔比啊!
我们走后,四个小小的蒙古包,有填满新来的客人。
我们从根河市出来,沿着中俄边境向满洲里进发
这一带因为有额尔古纳河,草原水草丰美
沿途风景优美,自驾游的经常停车欣赏美景
我们坐在车里,导游指着这一片居民点说,这里随便找一家出来,都是百万元户。大家都非常兴奋,也都半信半疑
我们放眼望去,院子里放着成捆的牧草
还堆着牛粪
房屋建筑也都很新的样子
这是专门供游客参观的旅游点
还有汽车
似乎是一个奶牛场
西乌珠尔
西乌珠尔,巴特尔家的接待点
巴特尔家有四个蒙古包用作接待游客
站在储藏室前的是巴特尔的哥哥,苏格尔扎郎,初中毕业
巴特尔家蒙古包的后面,还有运输用的汽车
巴特尔家蒙古包后面是牧草收割机
新婚的蒙古女士琪琪格家,400多只羊。她的导游收入3000元,不做不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