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古镇和顺人家和谐幸福的生活
和顺和谐,是和顺人的祖训
和顺,士和民顺,都写在牌坊上了
腾冲县和顺古镇的八大姓:寸、刘、李、尹、贾、张、钏、杨,世代和谐相处数百年
我非常喜欢和顺,这是中国的一块净土,不只是自然环境,也是人文意识,实在令人感叹!
山环水抱旱涝保收的山村
我羡慕和顺人,羡慕他们生活在这么好的地方,实在令人感叹。
快到和顺,远远地看见,青山下面,一大片坝子上,庄家很滋润的长着。一条溪流绕村而过,让我们穿过了河边无数的垂柳,踏过许多古桥,听溪流里鸭子们的聒噪。
在这样的地方,种庄稼不愁没有收成,也不愁收成不好。这里的庄稼,还不用施化肥,有的是有机肥,也不用杀虫剂,这里是生物防治。
和顺古镇古韵犹存
我非羡慕和顺人,羡慕他们生活在这么好的地方。
古色古香,干净整洁,宁静闲适。这里没有搞俗气的商业开发,没有挂红灯笼,没有高音喇叭,没有小贩的叫卖声,也没有哼叫着满街跑的猪仔。
市里坊间,到处是乡民的朴实,亲切和蔼的面孔。买卖东西,货真价实,不宰人,不坑人。
和顺也不是那种新建的假古镇,比如台儿庄。一色的古建筑,虽然陈旧,依然结实耐用,保持着原先的模样,干净整洁,没有颓垣断壁。也不搞自以为聪明的大拆大改,尊重祖先的文化价值,也懂得祖先的美学取向。
士和民顺和顺和谐是古镇的祖训
很羡慕和顺人,有一个很好的人文环境。
和顺自八大姓(寸、刘、李、尹、贾、张、钏、杨)起家建镇,世代和谐相处数百年,至今仍然如此,这是古镇能保持长期发展的根本。
这里看不见打架斗殴,赌博嫖娼,也没有打麻将的,倒是看见图书馆有看书报的年轻人。也看不见妇女们家长里短,拨弄是非;看见的是勤俭持家,邻里和睦。
起房建屋,扩展市镇,都能保持与古建筑统一风格,没有谁标新立异的现象。和谐在此是行动,不是口号。
洗衣亭,是和顺最独特、最温柔的建筑。和顺地处中缅茶马古道的要冲,自古有不少人出国经商,他们惦记家里,修建洗衣亭,为亲人们遮雨,是古镇和谐的典型例证。
一如既往注重教育
很羡慕和顺人,真正注重教育。
和顺图书馆,不是只有一些农业科技书籍的乡村图书馆(室),而是有七万多册图书的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内有古籍、珍本一万多册,中学图书馆也没有这么多。而且有图书编目,可以外借,和正规图书馆的管理一样,全国独此一分!
更加让人刮目相看的是,胡适先生题写馆名。胡适先生怎么知道云南有一个和顺乡呢?古镇肯定有一些很有名望的人!还有熊庆来、廖承志等名家题字。名人扎堆题字,实在罕见。
乡民经常来此阅读,我们进去参观,他们自动避开,看来都是知书达理有文化的人。这里的农民有读书的习惯。
镇上有一所完全中学,一所中心小学。小学的设备十分完善,和大城市的一样。古镇有出国留学生二十多人,大学生三百多人。在全国的乡镇里面,这是一个非常让人羡慕的数字。
在这样的古镇住着,这样的环境,不用担心孩子变成小流氓。父母即时在国外做买卖,也不用操心孩子。
居民生活富裕的古镇
羡慕和顺人,不单物质上富有,精神上也那么富有。
全乡常住户口约六千人,海外侨居一万三千人。绝大部分的家庭,有亲属在海外,都是成功商人或者专家学者。镇长的儿女都在国外。
和顺也有在国内的专家教授,党政高级干部。和顺历史上就有不少人在中央政府担任职务,不只是现在。满清时代,和顺人还在中央办外语培训班,培训外交干部。
在乡的本地人,不愁吃不愁穿,也没有闲着,该种地的种地,该经商的经商。一个姓寸的大嫂,在家开一个家庭旅社,有七八个房间,厕所都搞得很干净,一个客人才四十元钱,管吃管住,比北方的农家乐还便宜,她说不指着这个发财。
从寸大嫂处得知,镇里有一家旅社,名叫得自在居,老板是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人。一次,来这里旅游,喜欢上和顺这一方净土,落户定居,开设旅馆谋生。
看来,喜欢和顺的大有人在。
和顺大片明清建筑,保存完好
和顺镇内车辆不少,不张扬的富裕生活,随处可见
和顺新修的屋舍,也和老建筑风格一致,和谐美观
和顺镇边上的荷塘,一桥,一亭,一牌坊,都显示出这里的古朴风格
和顺,无论是路,桥,栏杆,所用砖、条石,都是火山石打磨而成,这里没有砖瓦厂,而且和顺出产火山石打磨的砖
和顺镇边,一条溪流绕过,真是山环水抱
参观和顺第一个景点,名满天下的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是国保单位,全国独此一份
和顺图书馆匾额,胡适先生题写
和顺图书馆,中西合璧的建筑,藏书上万册
和顺图书馆隔壁,是文昌宫,两院相通
和顺文昌宫,是典型的中式建筑
和顺镇,两朝科甲题名,重视文化教育有真实效果
感谢新浪编辑推荐本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