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留学欧洲华人的雷人经历
 
 
中国第一批赴欧洲留学的青年,前后一共有三位。第一位赴欧洲留学的华人是个广东人,一六四五年。第二位是一六八一年去欧洲的南京人沈福宗。第三位是一七零二年赴欧洲的一位福建人。
 
 
本文介绍的是第二位的奇特经历,这是康熙年间的事情,这个人是南京人沈福宗。他的留学,完全是私人行为,没有任何官方的背景,中国的史籍对此没有记载。
   
叁百多年前的清朝,由于交通条件和其他诸多因素的限制,能到达欧洲的中国人寥寥无几。然而,却有这么一位中国留学生,他不仅周游了欧洲列国,还受到了英、法两国国王以及罗马教皇等的亲自接见,并被奉为上宾,轰动了整个欧洲。这个人就是本文介绍的沈福宗。
沈福宗精通国学还懂外语
   
顺治十四年(公元一六五七年)沈福宗生于江苏省江宁府(今南京),人很聪明,读书也用功,却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他后来结识了当时在江南传教的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从其学习拉丁语。拉丁语在当时是欧洲各国通用的语言,这为他以后游历欧洲打下厚实的语言基础。
   
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一年),柏应理奉召回欧洲,向罗马教廷述职。在离华之前,他邀请时年二十五岁的沈福宗和五十岁的著名书画家吴渔山等中国人同往欧洲。吴可能因体弱多病而未能成行。
从澳门出发到达葡萄牙进入神学院学习
 
  沈福宗留学时,随身携带了中国传统典籍四十多部。沈福宗、柏应理一行于公元一六八一年十二月五日自澳门启航,途径南洋各国,横渡印度洋,再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于公元一六八二年在葡萄牙靠岸,费时一年多。那时候没有飞机、火车、以及现代轮船,去欧洲只能坐帆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但时间久,而且海路凶险,天灾人祸是家常便饭,能顺利到达就很不容易了。
 
 
他们到达葡萄牙后,先去了比利时,参观了柏应理的出生地梅赫伦,并拜访了柏应理的家人。
 
  后来,沈福宗在柏应理的安排下,进入葡萄牙培养初级修士的神学学校,葡京里斯本初修院(Novitiatus)学习。他因为聪敏好学,很快掌握了所学科目。而后,沈福宗的老师为其取葡萄牙名Michel
Alfonso,这个名字也从而成为沈福宗在英国、法等国的代名。但是这个名字在不同的国家,写法会有些不同。沈福宗今后在欧洲,就以教会修士的身份活动,在经济上得到教会的帮助。
罗马教皇接见沈福宗向教皇赠送中国典籍
   
当沈福宗还在葡京学习时,柏应理先行至罗马述职,顺便请求教皇允许沈福宗可以用中文举行弥撒。其实,柏应理是在间接告诉罗马教皇,欧洲有中国人。
   
罗马教皇在得知有中国人在欧洲后,表示想与之会见的意愿。于是,沈福宗从里斯本动身前往罗马,并与柏应理一道将一批中国文献,赠予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一世。这批书籍后被藏入梵蒂冈图书馆(
Bibliotheca Apostolica
Vaticana),这也是该馆拥有的早期汉籍藏本。其后,沈福宗留居罗马,进入罗马公学继续深造,并加入耶稣会。
 
法国王命画师为沈福宗画像轰动巴黎
   
公元一六八四年,法国正在兴起中国热,有关中国的事情,传播很快。沈福宗和柏应理应邀访问法国。九月十五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会见了沈福宗一行,沈福宗也将儒家的《大学》、《中庸》和《论语》的拉丁文译本赠给了路易十四,并请求在法国出版这三本书。沈福宗是历史上第一个会见法国国王的中国人,会面时,路易十四不时向沈福宗提问,沈福宗则对答如流,一时便成为巴黎的新闻人物。
   
九月二十六日,路易十四宴请沈福宗。宴会上,路易十四询问沈福宗如何使用中国餐具,于是沈福宗拾起桌上从中国进口的镶金象牙筷,当场展示了使用筷子的方法。路易十四命宫廷画家为沈福宗画像,轰动巴黎。
   
晚宴上,沈福宗还表演了汉字书法。路易十四对汉字的深奥感慨颇深,不久巴黎即有报道称:“中文大约有八万多字,同一音有不同的声调,而同一音又有数十种不同意思,需要学习三十年才能熟练使用,由此可见中国人记忆力之强和想像力之丰富”。
   
当时法国正流行“中国风”(
Chinoiserie),沈福宗的适时到来,很快结识了一些法国贵族、政府要员和社会名流,中国风刮得更猛烈。
   
据描述,他和柏应理还参加了一次王宫宴会。沈福宗身着中国服饰,青丝蓝缎纹龙织锦。他们一行参观了圣路易王宫(Maison royale de
Saint-Louis),并在那展出了中国丝画艺术。沈福宗将孔子、康熙皇帝等人的画像展示给了法国君臣,加深法国人对这些栩栩如生的中国著名人物的印象。为了表示对中国客人的敬意,路易十四命令打开新建成的凡尔赛宫花园中的所有喷泉,让沈福宗尽情欣赏。享受了国宾级的待遇。
   
在沈福宗访法期间,巴黎学者除了作出文字报道以外,还绘制了沈福宗的肖像画。此画现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的版画部,藏品编号OE48,画像作者,就是九月二十六日宴会上的法国宫廷画家。
 
  沈福宗在巴黎逗留一个多月后,便随柏应理前往罗马办理教廷事务,教皇英诺森十一世亲自接见了他们,并听取了他们对在中国传教的意见。
 
英国国王邀请沈福宗出席宫廷宴会
   
沈福宗在罗马生活了一年多,随后又辗转比利时,于一六八七年三月到达了英国。
   
在伦敦与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会面,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中国学者来到英国。詹姆斯二世年轻时就对中国历史文物感兴趣,还是王储时就观看中国戏剧、阅读中国书籍。在与沈福宗会面之后,詹姆斯二世邀请他出席宫廷宴会,并让英国宫廷画师克内勒爵士(Sir
Godfrey Kneller)为沈画一幅全身肖像画,并将画像挂于国王卧室。
沈福宗在牛津大学图书馆做访问学者
   
不久,詹姆斯二世把沈福宗召到了牛津行宫,希望他能在英国旅行期间,帮助编撰牛津大学图书馆中文书籍目录,沈福宗接受了这项任务。
   
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沈福宗认识了图书馆负责人、英国汉学家托马斯·海德,他们两人曾多次进行研讨,沈福宗回答了海德诸多有关中国的学术问题。共同探讨了中国的
历史、哲学和语言等问题,沈福宗还教了海德一些中文。他们之间应该是用拉丁语交流的。为了表示尊敬,沈福宗称海德为“德老爷”,海德则呼耶稣会士沈福宗为“最尊敬的朋友”。沈福宗对博德利图书馆的中国书籍一一分类,同时描述它们的内容,这都是当时没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此外,他还向图书馆人员展示了如何翻阅中文书籍。
   
现今保存于大英图书馆的沈福宗与海德之间来往书信,以及谈话记录显示,海德曾告诉沈福宗,他想创建一种,全欧洲都可以使用的汉字注音体系,沈福宗将中国的辞书《海篇》和《字汇》介绍给他,不仅如此,他们之间的交流连中国象棋和围棋的下法,以及两种中国的游戏“升官图”和“杨六四捍”的游戏规则(这两种游戏在今天的中国已几乎绝迹),也均有所涉及。后来海德出版的一些著作,如《中国度量衡考》和《东方游艺》,可谓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
   
几个月后,海德在觐见英国国王时,直言沈福宗在编撰牛津大学图书馆中文书籍目录上出力甚多,并说自己从沈福宗身上学到了很多有关中国的知识。詹姆斯二世由此衷心喜欢上了这个懂礼节、有修养并且知识丰富的中国人,他多次邀请沈福宗到英国宫廷做客,给予他极高的礼遇。
 
回国途中染病早逝
 
  在英国居住了两年之后,公元一六八八年,沈福宗告别英国,回到法国与柏应理重聚。然后开始了他的葡萄牙之行。对于葡萄牙这个国家,沈福宗并不陌生,在澳门他就见到过许多葡萄牙人,也听过一些关于葡萄牙的事情。但到里斯本后,他终于明白了领土面积和人口还不及中国一个省的葡萄牙为何能割据中国澳门。此时的中国封建统治者对海权的漠视已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沈福宗在欧洲游历了英、法、葡萄牙、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国家。
 
  沈福宗和柏应理又一起在比利时居住了一段时间,最后从比利时前往荷兰,等待商船返回中国。
 
  公元一六九二年,沈福宗搭载荷兰商船启程返华,沿大西洋南下至非洲西海岸时,突然染病,于九月二日在非洲东南葡属东非(今莫桑比克)附近去世。第二年,将沈福宗带至欧洲的柏应理,在乘船途经印度果阿附近海域时遭遇风浪,在船倾斜过程中,柏应理被落下的重物击中头部身亡。
==================================================================================================
史料来源于刘鉴唐编著的《中英关系系年要录》231页,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
 
沈福宗全身肖像画(1657-1692)
本文推荐博客首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