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培宇
刘培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272
  • 关注人气:3,2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07牛津镇校之宝瓦含杯乃中国瓷碗

(2014-03-21 06:35:13)
标签:

中国瓷器

弘治年间

瓦含杯

英国牛津大学神学院

旅游

分类: 海外见闻
牛津大学镇校之宝瓦含杯乃中国瓷碗




    国人是一二三八年,因成吉思汗远征欧洲,才知道东方有一个富庶发达的国家中国。在十六世纪的英国,乃至欧洲,中国的丝绸、瓷器为稀世珍品,有钱也难买得到。拥有中国瓷器,不单是富有的标志,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个时期正是英国伊丽莎白时代,莎士比亚就是生活在这一时代。

牛津大学镇校之宝瓦含杯乃是中国的青瓷碗

    英国人罗拔·施密达所写的《Porcelain》 著作中记载“英国现存的所谓‘瓦含杯’(Warham Cup),是由主教瓦含于一五零二至一五三二年间遗留给牛津大学神学院的,现在仍由该学院保存。这是一个青瓷碗,碗底标志着弘治年号,它被安置在一只瑰丽的银座上,公认它是陶瓷艺术的杰作。”

    个碗,比莎士比亚的资格还老。这个中国弘治年间的瓷碗,被安置在一只瑰丽的银座上,被当作杰出的艺术品供人欣赏。弘治年间也就是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初叶,这个碗在伊丽莎白时代算不得古董,只是时尚珍品,被牛津大学奉为珍宝,也不叫碗了,以免和普通餐具联系起来,改称为瓦含杯,成为牛津大学的镇校之宝。那时候,当中国老百姓人人端着这个碗吃饭的时候,欧洲人正在把它当做宝贝欣赏呢

中国瓷碗被奥国郡王作为国礼赠送英国贵族

    拔·施密达还写道“还有一对比较著名的明代青白瓷碗,也配有文艺复兴时代的银座,是奥国的卡斯特尔郡王腓力,于一五零六年带到韦默思(英国),送给托马斯·特伦查德爵士的。”看来,中国的一只瓷碗,比金银珠宝还宝贵啊。

德国黑森家族传家宝是中国的一只素身瓷碗

    拔·施密达指出,十五世纪,欧洲已经有中国瓷器,约在一四三五年,(德国的)卡泽尼伯根公爵,有一只素身瓷碗,认为是十四到十五世纪的中国青瓷器,就把它用银镶起来,珍如拱璧,几百年来一直成为黑森家族的世袭品,现归德国卡塞尔的朗德博物院所有,为世所羡。”

    国的一个青瓷碗,舍不得当餐具使用,被当成宝贝用银镶起来,摆在那里供人观赏。拥有中国的一个饭碗,黑森家族在欧洲就为世人所羡。世袭品就是传家宝,中国的饭碗成为德国贵族黑森家族的传家宝。拔·施密达还说,“以上各种名贵瓷器都是见于最早的文献而闻名欧洲的。”当时整个欧洲都知道,黑色家族有一个中国的瓷碗!足见,在伊丽莎白时代,中国瓷器,确实比金银珠宝还珍贵。想得到中国瓷器,不只是英国,整个欧洲都一样。

关注中国是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社会一大特征
  
    国女王伊丽莎白,当然也非常希望得到中国瓷器,去中国购买,路途遥远,路线不清,且海运风险,不如海盗抢劫来得快。于是英国女王支持海盗的抢劫,尤其是中国货物,自己从中得利。

    了得到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英国积极寻找通往中国的通道。英国商人和冒险家们大量出版介绍中国通道的著作。其中最主要的是,一五七七年理查·伊顿所编写出版的《东西印度旅行集》,宣扬通向中国的西北航道是很有利的。此外,还有理查·海克柳特写的《航海总集》,也有通往东方航道的记载。对中国的关注,及出版有关著作,是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社会一大特征。



1007牛津镇校之宝瓦含杯乃中国瓷碗

1007牛津镇校之宝瓦含杯乃中国瓷碗

推荐草根博客首页

1007牛津镇校之宝瓦含杯乃中国瓷碗
感谢草根讲堂博乐金樽明月的推荐




1007牛津镇校之宝瓦含杯乃中国瓷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