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历史上何仙姑的传奇身世揭秘
增城市小楼镇,何仙姑家庙。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千年履迹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
何仙姑家庙旁边的千年古藤(旧照片翻印)
何仙姑家庙旁边的增江(旧照片翻印)
文献记载
据明陈梿《罗浮志》及《历代神仙通鉴》等书记载,何仙姑是唐武则天时代广州增城县何泰的女儿,十四岁时在入山采茶时遇见一位道士。道士给她吃了一个桃子,从此不饥不渴,洞知人事休咎。后来,曾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公元707至710年)白日登仙。
在今广州增城县一带,关于何仙姑的传说更为具体,而且有“实物印证”。何仙姑本名何秀姑,是增城县小楼区新桂乡人,唐武则天某年夏历三月初七出生。其父何泰以做豆腐为业。秀姑自小就聪明伶俐,十四岁时幸遇一位道士点化,从此能知人间祸福,并常去罗浮山里访仙。
后来,父母为她找了个姓冯的婆家,秀姑不肯嫁人,于中宗景龙某年八月初八自投家门前的水井。投井时只穿着一只鞋,还有一只鞋留在井台上。在当时传为奇案,遂有秀姑已经“登仙”的传说。至今,此井尚存,但被迁移至凤凰山的凤山书院内,我曾见过此井。
据传,何仙姑还在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至779年)现形于故乡小楼镇,有人看见她在西园寺一棵荔枝树下乘凉,把绿绸腰带挂在树上。如今此地称“挂绿园”,而这棵荔枝树所结的果实均有一条绿色彩带,即增城著名的“挂绿荔枝”。
关于这棵奇树,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及《增城县志》均有记载。后来人们在小楼镇建了一座何仙姑祠,即是何仙姑家庙,此庙至今尚存,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千年履迹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邓淳《岭南丛述》引《太平广记》云,广州有何二娘,以织鞋为业,二十岁那年突然去罗浮山寺,常为寺众采杨梅充斋,但罗浮山并无杨梅,故僧众都不知这些杨梅从何而来。罗浮山北四百里外,有循州山寺,寺前有杨梅树,大数十围。有一次循州寺僧来罗浮山,谈起某月某日有仙女到他们寺前采梅,罗浮山寺僧一听,正是何二娘采梅充斋之日,于是远近都知道她是“仙女”了。何二娘就是何仙姑的另一个称谓。
元人赵道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简称《仙鉴》,收录了众多神仙的事迹,尤其是对女仙进行了专门的记载。《仙鉴》后集卷五,收录了增城的何仙姑家乡关于何仙姑的传说,记载有:何仙姑,广东增城县何泰之女。常往来山顶,其行如飞,每朝暮则持山果归遗其母。何仙姑行走如飞,常早出晚归,去很远的地方采摘野果回来给母亲吃。
唐开元(公元713至741年)中,敕命黄门使往广州访求何二娘,得之,但她却在随黄门使赴京途中突然失踪,从此绝迹人间。这个何二娘就是增城的何仙姑。
何仙姑故乡人传说
我在增城打工时,曾经听家住小楼的学生说,附近的小楼镇是何仙姑的故乡,有一个何仙姑家庙,何仙姑的事情,小楼镇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一周日和学生去小楼镇郊游,在增江边烧烤。事毕,学生带领我拜访村中老人(抗战时期老游击队员)。老人称,何仙姑是此地人。抗日战争时期,增江是东江纵队一个支队的活动地区,日军轰炸增城很疯狂,何仙姑家庙院内,落下两枚炸弹,都是哑弹,庙得以存在。家庙旁边的一棵千年古藤,也毫发无损(见图片)。确实是奇事,我拍摄了照片。老人说,这得归功于何仙姑的庇佑。老人不识字,讲述头头是道,有自豪感。
后来,还随学生一起去增城附近的罗浮山旅游,罗浮山是东江纵队一个支队的根据地。我顺便访问当地村民,也有关于何仙姑的传说,与前述事迹相似,不再赘述。
在市井流传的八仙故事中,有记载,有古迹,比较可信实有其人的,本人认为有三位:张果老(本名张果)、吕洞宾、何仙姑。张果与吕洞宾,都是知识分子,有著作传世,吕洞宾还有诗词传世,作品飘逸。这两位的古迹也很多。唯有何仙姑是一位村姑,即农民,没有什么文化,谈不上作品,所幸有何仙姑家庙(原来是一个祠),和一口古井。何仙姑遗留一只鞋,实际是在误导父母和村民,我投井死了,别找了。有的古籍记载何仙姑的师父是吕洞宾,不可信。吕洞宾生于公元
796年,唐朝末期,比何仙姑晚很多年。吕洞宾是道教全真派的开山祖师,古迹不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