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高台民居历尽沧桑残阳如血

从昆仑山回来,已经20点了,觉得晚了,其实太阳还没有落山。吃过晚餐,拿着相机,出去自由活动。决定和驴友一起去看看喀什著名的高台民居,好在高台民居就在住宿旅馆的附近,于是沿着吐曼河溜达,一路走一路拍,终于拍到高台民居的夕照。
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远远就看见那高高的土台上,矗立着黄土色的维族民居。吐曼河在它的周围,泛着片片波光,世世代代滋养着这里的维族人民。斑驳的屋舍,在喀什澄澈的蓝天下,夕阳照射在上面,显出橘红色的光辉。民居越发显得沧桑、苍老,不禁想起毛泽东的词,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同行的驴友说,这是历史的长河所赋予的一种沧桑的美,也能使人陶醉啊。我们久久的注视着喀什这一独特的美景,不忍离去。
喀什高台民居,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从有居民的时候算起,能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可以说历尽沧桑。有的家族在此居住好多代了,究竟多少代他们自己半天也说不清楚,不像汉族有家谱,容易搞清家族的缘起历史,不过看得出来一二百年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在高台居住的居民,有不少四世同堂,甚至有五世同堂的。看来,维族也有聚族而居的习惯。老祖宗的东西实在舍不得丢下,既传承了家园,也传承了历史,传承了民族的文化。高台民居是维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护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家族成员的增加,居住面积得随之增加,但是高台的街区,不可能再扩大,故土难离,不愿意搬家到别的街区去居住,只有在原地房子上面再盖房子,层层叠叠,形成今天图片上看见的格局。
这种增加的建筑,是原住宅兴建时候未曾考虑进去的,原住宅及其地基能否承受,确实是一个问题,安全性会大打折扣,坍塌的现象时有发生。新增加的建筑,破坏原有住宅的格局,千疮百孔,使得许多民居看不出原有的建筑风格。
新增住宅,实在不能往上叠加了,只有横向发展,但是不能侵占别人家的空间,只能把它架设在街巷的上空,利用两边的房顶来支撑新房,形成众多的过街楼,这是在其它地方看不见的景观。只有少数的屋舍,还能看出原有的维族风格,虽然是黄沙满布,其韵味仍然使人倾倒,使人流连。
一个院落,基本上是一个家族,院子的大门多数保存完好,金属的门环、门饰,依然那么古朴,显出民居久远的历史。偶尔看见维族走过的同胞,追逐玩耍的孩子。穿过的街巷,被过街楼遮挡视线,不容易看清楚远方道路的走向,容易迷路,未敢游览周全天黑更不容易辨别道路,只好惊鸿一瞥,但已能领略高台民居沧桑的美。

桥的下面是吐曼河,高台被吐曼河环绕
高台民居比地面高出许多,因此得名
近了清晰地看出,民居是建筑在一个高台上面
民居是建筑在一个高台上面
大分高台民居是用红砖建筑的,少数的民居就是直接用黄土筑墙

可以看出高台民居上面,是后来加盖的一层,甚至多层

民居是建筑在一个高台上面

高台民居后来加盖的痕迹,随处可见
这样很不利于维修,只好任凭它坍塌,自生自灭


部分民居的加建很随意,没有什么设计计算,很不可靠,不安全


不难发现,民居原来绘就的装饰图案的痕迹
很怀疑这些加建的居室的安全性


民居不能加建时,会选择占据街巷的上部空间
虽然是黄沙满布,其韵味仍然使人倾倒,使人流连。

占据街巷上部空间建筑新居室,尤其妨碍房屋的维修
利用两边的房顶来支撑新房,形成过街楼,这是在内地看不见的奇特景观

能保持维族风格的民居,是在不是很多,
虽然是黄沙满布,其韵味仍然使人倾倒,使人流连

这个民居大门,还能看出维族特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