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公有何妙计狱中巧送诉状给武则天
在这段时间里,酷吏们忙着去陷害别人,放松了对狄仁杰的看管,狄仁杰趁机从看守那里要来笔墨砚台,从被子上拆下来一块布头当纸,写了一份诉状,想找机会送给武则天。此时的武则天,仍然在维持高压态势,满耳朵听到的都是酷吏们的一面之词,狄仁杰觉得必须让她听见自己的声音。
狄仁杰把布头放进绵衣里,然后对王德寿说:“天气逐渐热了,能不能把这件绵衣交给我家人,去掉里面的棉絮。”王德寿已经对狄仁杰放松警惕了,他听了,一点没有在意,于是准许狄仁杰把衣服交给来探监的儿子狄光远。狄光远把衣服拿回家里,一拆开就发现了那张诉状,于是拿着诉状去向武则天喊冤。
此时的武则天,正面临狄仁杰下狱而带来的舆论风暴。大家被酷吏们的恶行深深的激怒了,但是敢怒不敢言,这次狄仁杰等七人下狱,一下子使得大家爆发了。因为这七个人都是公认的忠臣,尤其狄仁杰和李嗣真都是以正直著称,魏元忠不仅正直,还是平定徐敬业叛乱的有功之臣,大功臣。这样的人能是反贼?谁信啊,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们是冤枉的!
于是,有人站出来支持狄仁杰,比如李峤。武则天曾经派遣他和其他几个官员复查狄仁杰一案。其他官员虽然知道狄仁杰他们是冤枉的,都不敢说实话,向武则天汇报时候,还是按照来俊臣的口径说话。唯独李峤站出来,他说:“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我岂能知道其冤枉而不敢伸张正义!”于是,李峤上书武则天,痛陈狄仁杰等人的冤屈。不过,武则天不接受他的意见,反而把李峤降级降薪使用。
李峤的处理,说明武则天对于狄仁杰案件的态度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武则天为了巩固她篡夺的皇位,采取高压政策,敏感好杀,确实相信有许多暗藏的反对者想谋反。再说,狄仁杰他们不是已经认罪了吗,没有谋反,干嘛认罪呢?武则天还不想释放狄仁杰他们。
朝中的舆论,一浪高过一浪,许多人冒着生命危险,仗义执言,奏折像雪片一样飞向武则天。猛烈抨击酷吏政治,综合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明君不为。
第二,上下离心。
第三,威权下移。
起初,武则天对于这些谏言,无动于衷,狄仁杰他们还是处于生死边缘。自从狄仁杰下狱,他就失去了与武则天正面接触的机会。武则天看到的是多处多人同时告发他谋反,而后拿到的是狄仁杰认罪的口供。可能在她看来,这个案件算是铁证如山了。就在这个时候,她接到了狄仁杰儿子送上来的字条,有点吃惊:“狄仁杰他们不是承认谋反了吗?怎么突然又喊冤了呢?”来俊臣回答:“他们要不是谋反怎么可能自己认罪?我们对他们挺好的,连他们以前穿戴的衣服都没有去掉。”言下之意,囚犯们没有遭到任何虐待。
武则天还是有些疑惑,于是命令大臣周綝去监狱里一探究竟。来俊臣赶紧布置,让狱卒们给狄仁杰他们换上干净的好衣服,在牢房西墙根排列成一行。完事,才让周綝进去。周綝,是个胆小鬼,他怕为狄仁杰说话会使自己遭殃,一进牢房,眼睛不敢看西面,始终对着东面的墙,唯唯诺诺。来俊臣一看,乐了,这人好对付。于是,明目张胆让手下伪造了几份谢死表,假冒狄仁杰等人在表上签字,让周綝带回去呈送给武则天女皇。
武则天一看这些谢死表,无非又是些承认谋反的文字。行了,视察也视察过了,谢死表也有了,案子应该差不多了。
狄仁杰送出去的诉状,原本希望会带来的一线生机,眼看就要破灭了。
狄仁杰他们有生还的希望吗?转机在哪里呢?请看下集。
博友味味作品
博友味味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