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电影:《黄土地》和《红高粱》

(2010-04-19 17:21:41)
标签:

杂谈

     陈凯歌的《黄土地》一直拖到现在,终于看了,真是震撼!里面当然有着张艺谋的摄影功劳。《黄土地》和《红高粱》实际有很大的影视关联度。

    当年《黄土地》(1984)和《红高粱》(1986)代表着两极,现实与浪漫!现实中的浪漫和浪漫中的现实,但是这是次要的,真正重要的是导演将这种植根黄土现实的残酷苦难,引向了民族文化反思。这与20世纪80年代整个时代环境中反省民族文化之根有巨大关系。

     看了《黄土地》,那巨大的“黄土地”的影像,漫漫无边,亘古不变的悲剧与永恒展现在人的面前。天空高远,大地辽阔,而人只是这个自然背景中的一个自然地生物,——缺乏语言,缺乏精神生活,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贫困相互纠缠,在这一曲悲歌中用更具美学意味的女儿形象,用大喜大闹的婚姻喜事展现了巨大的精神空虚,展现了一个民族惊人的文化贫困。而其中真正的活动的精神只有无言的黄河水,汩汩滔滔向东流!

    婚恋永远是重要的文学艺术的题材,女性永远代表了一种美学精神,但却不一定是真正的主题。

    从政治挪开关注文化,或者关注被文化化的政治的生活常态,在这部作品当中很好的得到了展现!

    但这种进步开始就以一种悖论展开的:作为八路军战士的顾青是作为启蒙者的身份出现的,然而他的不具有主体性的身份导致了翠巧的死亡;翠巧是个被启蒙的角色,然而翠巧的主体性得到了鲜明的展现。实际上翠巧和顾青的语言一直在某种意义上进行错位进行。这个女孩子的悲剧到底文化实质是什么实在值得研究!启蒙和被启蒙看来决定的因素不是文化。因此当一种不具有主体性的文化启蒙者出现在启蒙的行列中的时候,悲剧已经注定开始。翠巧的死亡只是开始,往后来了的还有半个世纪!

    在这么一种背景中《黄土地》拷问的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但是那种沧桑明显超越了这种单纯的价值评价!

    另外一部《红高粱》展现的是与黄土高原遥相对应的山东大地,高密东北乡的乡野精神和气息!这种精神是民间性的,高度自觉地,这与《黄土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是自上而下的启蒙,而是下层的自发和自觉。

    这里蓬勃的精神令看过《黄土地》的朋友大吃一惊,这个与黄土文化与周文化一脉相承的齐鲁文化,在这里惊人地被变形。其实这些都是张艺谋和莫言的发明。据我的感受,我的家乡在那个年代和《黄土地》一样的沉闷!我无望无助,像井底之蛙,根本不知道世界竟然还有另外的样子。

    因此,《红高粱》更是文化意义的,而非现实意义的。

    我们太苦太难,电影需要提高精神,发现诗意。从《黄土地》的沉闷的土黄到《红高粱》的艳丽的大红,完成了生命的血性历程。

    我看了一部中国电影地图《中国高密东北乡》,发现了如何拍摄的张艺谋真实形象,令人感慨万千,想当年老谋子就是这样干出来的!

    从农村题材的经典展现都与文学有关,前者的取材来源于柯蓝的散文《深谷回声》,后者来源于莫言的《红高粱》,研究文学和电影之间的关系非常必要,研究文学感觉如何化作电影形象。从更深的文化层次来看待这种演变倒是很值得关注的事情,他们的寻根无论是亘古的黄土的永恒还是飒飒生风、冒着汩汩精神的红高粱,似乎都还在表明,文化之根单就这个方面寻找的虚妄!

    但作为艺术已经很好了!后来的张艺谋和陈凯歌渐渐脱离了现实和历史的地基,搞什么无极和满神,搞什么黄金甲,渐行渐远,光开花花不结果就走向了魔道了!

    这个问题原因不在陈凯歌和张艺谋,而在从农村文化到现代都市文明的过程中,即使先进如他们,也找不着北了。他们的走火入魔,表征着中国现代都市的走火入魔。因此继续挖掘下去,很可能出现一种意象不到的结果。感兴趣的可以去做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