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听了罗胖讲王阳明后,感觉自己又领悟了一些东西,于是就马不停蹄地写了这篇文章,记录下来此刻自己的心得。
都说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两个半完人,孔圣人算一个,王阳明算一个,曾国藩算半个。把王阳明之所以放在如此高的地位,可见他的心学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
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学的一种分支,他打破了原来想成为圣人的唯一途径。之前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圣人,你必须熟读四书五经,按照圣人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这是典型的向外求。王阳明的心学是一个向内求的学说。他主张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圣贤的种子,只不过我们被外界无七八糟的东西所掩盖,我们通过向内求让自己的圣贤的种子成长壮大。
从向外求转为向内求,仅仅这一小步,但是在思想史上却是一大步,可以称得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王阳明的心学提出了一个成为圣贤具体的方法论:知行合一。有的人简单地认为,就是知道这个道理必须做到。例如,你知道吸烟喝酒不好,那你就戒掉;你知道健身很好,那你就坚持。这种理解是极其浅显的。
最近正在学习心理学,其中认知心理学的知识为我了解知“知行合一”提供了有趣的视角。
“知”就是认知,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并把它形成一种概念储存在我们的大脑里。不同的人对同一种客观事物所认知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也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具有不同的认知系统,认知水平差距可能会天壤之别。
举一个异常极端的例子,母亲和老婆同时掉进水里,你会救哪一个?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那些所谓的漂亮话一点用都没有,你的行动反映了你的认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知行本来就是合一的。但是越是残忍越是极端的选择,越是考验你的认知。
我再举个例子,如果你有孩子让他学音乐好不好?我相信父母都说好,陶冶情操,也是一种优雅的技能。如果我再问你,让他把音乐做为职业,你觉得好不好?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都觉得不靠谱。那么孩子学音乐到底应该怎么认知呢?我重点不是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在说,大部分的父母,对于这个问题脑子是不清楚的,概念是模糊的,认知是不明确的。
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聪不聪明,主要取决于他的认知水平,认知水平越高做出的判断越合理。那些动不动一道困难就气馁,遇到不合理的事情就想发脾气都是属于认知水平差的。
王阳明的心学告诉大家,通过向内求,利用道德和良知对自己的内心进行约束,从而影响行为最终成为圣贤。
本质上是这两者方法论是一样的。幸运的是古代我们的选择比较少,认知分裂的时刻也不多。而不幸的是,现代社会我们的选择太多太多,我们时时刻刻都要面临着非常艰难的选择,而我们的认知还远远还没有达到“秒选”的境界,所以才会纠结。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请看我之前的文章《 怎么选才不纠结?——终结单身的法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