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九如分座
(2010-04-21 23:04: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扬州老字号 |
扬州饮茶之风始于唐代。初时,仅限于居家饮用和家庭亲朋来往的招待,后富商大贾、社会名流聚集一起,共同品茶,出现了扬州茶社的最初形式。至明清时,扬州盐商众多,一些富有商人不惜重金造花园、茶楼。一时间“扬州茶肆甲于天下,多有此为业者”。城中几乎每一条大街均有茶肆。教场一带更是茶馆集中地。其中创建于 1926 年,由老板周天松在教场中段 141 号开设的“九如分座”,最有名气。
“九如”原建于蒋家桥,关于店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最初开业时,建有九个炉头,九把火,上面顿着九把锡茶壶,便起名“九如” ( 炉 ) ,在当时也称得上一个较大的茶社了。二是老板根据《诗经·小雅·天保》中有“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岗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 ”。诗言天下安定,犹如永恒的高山和不息河川。共用九个如,构成“天保九如”之意。因上海有个扬州人开过九如茶社,故名“九如分座”。过了不久,俞金华买下这家店,又买下东邻一座大房,进行扩大装修,经营上从单一的卖茶扩展到点心、面条,供茶客食用。因为教场是扬州繁华之地,商贾众多,“九如”成为商人集聚之所。他们边喝茶、会友、边了解市场行情,有时还有同行议价或商务调解之用。后来由于老板精心推出维扬细点三丁包子、灌汤包、烧麦、淮饺、酥儿饼等扬帮细点系列,也有不少文人会聚此地。
“九如分座”之所以响名,主要是茶点质量过硬口味纯正。老板俞金华曾订下一条铁的标准:平时员工如不慎碰碎一只茶碗或杯盘什么的,店里一般不追究,因为还可买新的。但是如果点心、茶水口味不好,或跑堂招待不周,语言生硬,无故得罪一个茶客,那俞老板将立即辞退,卷铺盖滚蛋。因为他懂得客人是衣食父母,有口皆碑,信誉丢了,人是找不回来的。
1957 年,茶社公私合营,九如归扬州市饮食公司管理。 1983 年划给区属的市二饮服公司。这以后,九如也走过不少弯路,由于市区中心转移,新饭店众多,生意一度冷落。 1999 年 10 月,国家特一级烹调大师王立喜主动请缨,承包了这家老店。王 16 岁在菜根香饭店学艺,拜烹调泰斗戴立芝为师从事烹饪教学与实践近 50 年,他博采众家之长,全面掌握淮扬烹饪技艺,操作干净利索、潇洒自如。王立喜入“九如”主厨后,继承九如老板遗风,以“严”当头,从“管”字入手,重点抓好规格质量,菜点口味。首先将堂口装修粉刷一新,挂上水墨国画,使茶座增添了几分文化韵味,厨房间添上两只不锈保洁橱,确保食品保鲜、清洁、卫生。第二步他自身在生产间,带头按章操作,一有空闲,就巡视检查,发现包子、点心造型不佳,口味尚欠,一律不准进入堂口,谁做的谁自己买走,带回家吃;使员工们对质量一丝不敢马虎;三是王立喜亲自动手,拿刀配菜,拿勺子炒菜,把握好口味、质量,原材料是当天进货,保持鲜活、原汁原味,即使一份几块钱的煮干丝,也要先劈成三十余片,切成火柴丝状,配上虾仁、笋片等配料,用鸡汁汤,这样从不欺客。四是面对“九如”在夹缝中竞争的现实,他有意识地将价格降低,大生意小生意一起做。退休工人泡一壶茶,买两只点心,吃上个把小时也不催客,结婚喜筵 400 元就可以,在全市同行中属低价位;但是菜点、茶水一点也不打折,用一位老客的话说:生意当成生意做。还有一点是针对茶社食客老年人多、退休工人多的特点,下午为他们安排棋牌娱乐,只象征性收点茶水费,在全市茶社中也是首家。
由于狠抓规格质量、卫生质量和服务质量,加之收费不多,毛利率较低,正是应了那句老话:“好酒不怕巷子深”、“主勤客自来”,现在的“九如分座”茶社几乎天天高朋满座,双休日一般要提前预订。我市不少退离休老干部将“九如”当成议事厅、会朋友场所,常在这里喝茶、吃点心、谈天说地。有些烹饪界老行家,老前辈不时也光顾一下“九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外地游客,王立喜更是不敢大意,因为这不仅是“九如”牌子,还关系到扬州市的形象。有一次苏州医学院的客人在 5 月节前来吃了一桌,认为这里菜的口味纯正,煮干丝刀工细,口味鲜,炒虾仁功夫到家,临走前,又带 100 只细点到苏州给亲友尝尝。北京建设部一位干部回扬探亲,在“九如”吃过王立喜的炒菜后,就将点定在“九如”了,还邀请他方便时到北京再开个“九如”分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