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养贤论书语(摘自胡老师QQ空间)
(2009-04-15 17:50:39)
取法明清好还是宋代:
只要是历史上经典的作品,都是我们取法的对象。具体到个人而言,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⑴作品的技术含量;⑵作品的文化承载;⑶作品风格的拓展空间;⑷个人的好恶;⑸作品风格特征的规律。
白蕉:
如果说沈尹默是清代碑学中兴之后帖学回归的倡导者,那么白蕉则是帖学精神的完美诠释者。www.zgsfj.com,K)S!o!K+i3N3x#x0p9t3{"U
学习白蕉应该着重取法其日常书写性。简而言之,就是基于技法及而不为技法所囿的自由书写性。因为只有自由书写才是真实书写,真实书写才不具有欺骗性。
临帖初期应当要临的很像。简单来说:⑴细节决定成败,忽视细节就是忽视高度;⑵用笔的准确性决定了传达书者思想的书法语言的充分性;⑶观察的深入性决定了对法帖精神领悟的准确性。
首先要区分传统和传统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统作品和优秀传统作品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统作品是宽泛的、博大的,优秀的传统作品当中有非常优秀的书法元素,非经典的作品中也有可资汲取的优秀元素,优秀和非经典作品的优秀元素只是一个量能的差异。二王只是优秀传统作品的一部分。学习书法是一个不断汲取书法语言的过程。刘熙载说:“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套用刘熙载的话,这是一个不断汲取“象”的过程。书法中的传统文化思想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前者是“常”,是超越时空,亘古不变的;后者是“变”,是书法由“点”而“线”的根本。
创作与临摹的比例关系:
准确临摹→写意临摹(碑帖审美元素的多样发掘与强化)→审美元素与个人性情的和谐匹配
↑←←←←←←←←←←←←←←←←←←←←←←←←←←←←←←↓【中国书法家论坛】"a0Q7p&A8N4H0i%`
在如此循环往复中丰富自己的书法语言。在丰富的书法语言中展现多面的、完整的、真实的自我。书法,书法
怎样才能得气、得势、得韵,得神:
一规则、二熟练、三胸中万千气象、四手底了无挂碍。
、一擒纵有度、二自然天成
行笔中既有二维空间的上下左右运动,也有三维空间的上下运动。解决这个问题最简捷的办法是:对经典作品进行亦步亦趋的准确临摹。
书法的怪异与否要看你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看。如果站在平庸书法的立场上看,艺术性强的书法会被看的怪异;如果站在艺术的立场上看,只有对立没有统一的便是一种怪异。
至于有些书法看不出什么功底,我以为也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确无功底;一类是我们对书法史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无法探究其书法风格形成的各种传统元素;还有一类是我们在欣赏书法时不是在欣赏作品本身,而是在把作品和古代的某碑某帖进行对比,同者为好,异者为奇。奇者必怪。【
书法创作首先应该有一个鲜明的审美指向,然后是书法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不是古代书法风格的逢合。
如果你的创作是以形成个人风格为最终指归,我建议你可以尝试:以某一碑帖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为变量,以另外一种碑帖的某个元素去置换前一种碑帖的某个元素,在多次尝试中寻找较为成功的置换结果,然后在较为成功的置换结果中进行第三种碑帖的某种元素的置换……如此多次反复直至找到符合自己心性的书法风格。并把这种人工置换完成的书法风格由理性的操作逐渐熟练成为一种潜在的隐性意识。
艺术本身是人化的自然,“天人合一”是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对立而统一便是人化的自然。只有对立没有统一便是“做作”;只有统一没有对立只能是“平庸”。任何艺术都是“做”成的,关键在“和谐”二字
简而言之,写实临摹主要是:一、锻练眼睛的观察能力;二、手对毛笔的控制能力;三、对原作书法语言的领悟能力。书法,书法家%I
K9q7h!X(x1b+A"d
写意临摹是对原帖已有审美取向的多元发掘,在发掘中寻找与自我审美取向的契合点。
书法临摹的目的:一、寻找书法要素中美的关系;二、积累、丰富自己的书法语言。
1、创作速度因审美取向而异,不可强作统一。www.zgsfj.com(|$R+B4B'V5i4]1V
2、创作途径:①强化与夸张,譬如文学上的三头六臂;②粘合,譬如文学上的猪八戒、孙悟空等;③多重融合,譬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形象。
要成功我个人以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金字塔形(先博后专),一种是菱形(专、博、专)。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