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图谈阴符经的学习及结字规律
(2009-04-15 17:39:28)
标签:
文化 |
分类: 临池涂鸦 |
《阴符经》这本法帖,如果研究唐人楷书笔法,珍贵价值是不容置疑的。这样一件大字楷书墨迹得以流传下来,对研究唐代楷书的用笔法则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线索。米芾《海岳名言》云:“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陈槱《负喧野录》云:“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观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难精进。’”所以《阴符经》墨迹与《伊阙佛龛碑》《雁塔圣教序》等刻石相较,《阴符经》所传达的笔法信息主要体现在:
1、起收笔的笔锋各种变化。
2、点画用笔的轻重缓急,及微妙起伏的细微变化。
3
4、墨色的变化痕迹能透露出笔法法则。
下面是本人对于结构的一些认识,贡献给论坛网友。
不单针对学阴符经而言,它体亦尔!大字《阴符经》楷书的结构有初唐时期书法的一些特征规律,还保存着一些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偏方字形,与汉碑隶书结构有些相近,也与褚遂良清劲笔意有关,特别近似《礼器碑》。《阴符经》在结构上与《雁塔圣教序》基本一致,属于成熟时期的褚书。
研究书法结字之法,不能脱离笔法,才是正途。
赵松雪云:“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不精,虽善犹恶;字形不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已”又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文字发展到汉魏时期,隶草相杂字体是此时代大部分地区的通行字体,这就是‘因时’学书人就会自然受熏习而写横向取势的字。唐时楷书高度成熟,写法逐渐规范,唐人书法也脱不开变横为纵的唐代体势,唐人书法与魏晋书法在体势上必然有别。这个‘因时’是总的时代特征,所以每个时代的结字体势总是有时风好尚的特征规律可寻(当然还有其它因素的影响)。结字用工是说,要按照前人总结的结字规律去研究字形。只有长期积累才能对结字规律有心得,所以赵说亦须用工。
大字《阴符经》楷书的结字特点变化丰富,总的看来是方形结构,但也有偏方结构的字。如“虞”“奉”“圣”“藏”“愚”“篇”等上下结构的字,也向左右伸展,保持方形的体势。比传褚的《倪宽赞》墨迹字势要开张。用笔的轻重对比显著,横画笔力挺拔,兼有隶书用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视觉上对其方形结构的印象。
奇正:结字首先要做到能使字形平正安稳,不论笔画多寡,应能够妥贴处理得有秩序,使横直相安,端庄匀称。做到这一点,基本上即是平正。结字之妙在于奇变,所以孙过庭云“既得平正,务追险绝。”务比要意识到,在平正的基础上,要尽快去研究结字巧妙变化,因为险绝奇变是结字相当重要的内容,也是学书人要尽一番心力去研究攻克的课题,要做到结字平正中寓险绝,结字奇正并非易事。项穆《书法雅言》P524云:“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参差起复,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巧妙多端是也。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奇之中。正而无奇,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谲厉而乏雅。”指出了奇正之间的辩证关系。
向背:字形结构中,点画之间处处在运用向背原理。()为相向,如同二人面对面相对;)(为相背,如同二人背对背。姜夔《续书谱》P391云:“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求之古人,右军盖为独步。”点画之间有向背即有离合,有离合即是富于表情,使字态有神情有意昧在其中,结字于向背有得,字形不致平板无生趣。向背多指两竖之间或左右结构的字形,上下之间的横画称偃仰,仰覆。向背主再体现在左右结构的字形中。
疏密:字形结构中,处理点画之间的疏密手法尤其重要。字的笔划有有繁复与简约之分,繁复的字自然要安排的紧密些,简约的字想繁复也不可能。繁复的字紧密中要有疏朗的空白,简约的字要有紧密的组合,(有些字通过重笔来强化紧密,在阴符经中出现的字有
“十”“立”“八”等)在一字之中无论笔划繁复与简约,最不宜将笔划处理的均匀,这样会显得涣散,缺乏对比会减弱字的神情意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