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鸿图谈阴符经的学习及结字规律

(2009-04-15 17:39:28)
标签:

文化

分类: 临池涂鸦

《阴符经》这本法帖,如果研究唐人楷书笔法,珍贵价值是不容置疑的。这样一件大字楷书墨迹得以流传下来,对研究唐代楷书的用笔法则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线索。米芾《海岳名言》云:“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陈槱《负喧野录》云:“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观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难精进。’”所以《阴符经》墨迹与《伊阙佛龛碑》《雁塔圣教序》等刻石相较,《阴符经》所传达的笔法信息主要体现在:

1、起收笔的笔锋各种变化。

2、点画用笔的轻重缓急,及微妙起伏的细微变化。

   笔法,笔势,笔意清晰表现。

4、墨色的变化痕迹能透露出笔法法则。

        这些恰恰是刻本根本不能传达的!所以要领会前人笔法,最好的的范本一定是墨迹。通过上述墨迹的特征,领会作者用笔法则与笔势笔意,再结合前人关于笔法可靠的文字著述,逐渐认识并掌握笔法。如此学习,较易理解笔法是怎样一回事!

        众所周知,唐代楷书墨迹能保存至今的实属凤毛麟角,今人借印刷技术的进步,得以获影印而学书,是此时代好书者之幸事。因此应珍惜这一便利条件,首选有价值优秀的墨迹为范本。立志探寻书法艺术中最核心的学问——笔法,是正确的学书道路。

      《阴符经》书法水平之高,体现在处处印证前人书论中关于用笔的表述,诸如“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等术语,在《阴符经》法帖中,有非常典型的表现。从而说明前人所云并不是空话。

        墨迹本呈露出美妙细微的笔墨意趣,要联系到笔法上,要研究怎么写出来的。所以学书第一步,即是对笔法有明确的追求,非要从笔法入手不可!因为笔法是书法艺术的生命。为什么前人书家大谈特谈笔法?为什么前人将笔法说得玄妙?为什么在过去的毛笔时代,大书家依然少的可怜?    为什么寻常学书十年,字依然拿不出手?这些都应是学书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书法讲笔法,历代大家墨妙,无论如何高明的复制也不能等同墨迹真本。若向摹本,拓本寻笔法消息,要具备相当水平才行,阴符经透露出了清晰的用笔法则,善学者定能从中觅得消息,进而向上转习魏晋唐人各家名碑,再涉猎行草书,心解锺王,都是有可能的。

下面是本人对于结构的一些认识,贡献给论坛网友。

不单针对学阴符经而言,它体亦尔!大字《阴符经》楷书的结构有初唐时期书法的一些特征规律,还保存着一些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偏方字形,与汉碑隶书结构有些相近,也与褚遂良清劲笔意有关,特别近似《礼器碑》。《阴符经》在结构上与《雁塔圣教序》基本一致,属于成熟时期的褚书。

       笔法与结字是紧密相关的不可割裂的辨证关系,如果完全抛开笔法谈结构,既是有悖于传统书学理论,易流于视觉艺术的线条形式构成范畴。要知笔法与结字密不可分,割裂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既陷入了僵化的教条模式,从而错解书法艺术。以西方美学观解读有着浓郁东方色彩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并建立一系列新词汇,只能混淆书法与绘画的界限,因此转去转远,易愈来愈陷入背离书法本义的泥潭。

研究书法结字之法,不能脱离笔法,才是正途。

赵松雪云:“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不精,虽善犹恶;字形不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已”又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文字发展到汉魏时期,隶草相杂字体是此时代大部分地区的通行字体,这就是‘因时’学书人就会自然受熏习而写横向取势的字。唐时楷书高度成熟,写法逐渐规范,唐人书法也脱不开变横为纵的唐代体势,唐人书法与魏晋书法在体势上必然有别。这个‘因时’是总的时代特征,所以每个时代的结字体势总是有时风好尚的特征规律可寻(当然还有其它因素的影响)。结字用工是说,要按照前人总结的结字规律去研究字形。只有长期积累才能对结字规律有心得,所以赵说亦须用工。

大字《阴符经》楷书的结字特点变化丰富,总的看来是方形结构,但也有偏方结构的字。如“虞”“奉”“圣”“藏”“愚”“篇”等上下结构的字,也向左右伸展,保持方形的体势。比传褚的《倪宽赞》墨迹字势要开张。用笔的轻重对比显著,横画笔力挺拔,兼有隶书用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视觉上对其方形结构的印象。

        学习《阴符经》应遵循孙过庭所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前人关于结字总结出诸如奇正,向背,争让,疏密,交错等等,学书者应对其逐渐攻克,而逐渐做到在结字之始,心中有数,对其笔画搭配意在笔先,具上述种种巧妙的矛盾对立法则,从而接近前人法帖字形之妙。

奇正:结字首先要做到能使字形平正安稳,不论笔画多寡,应能够妥贴处理得有秩序,使横直相安,端庄匀称。做到这一点,基本上即是平正。结字之妙在于奇变,所以孙过庭云“既得平正,务追险绝。”务比要意识到,在平正的基础上,要尽快去研究结字巧妙变化,因为险绝奇变是结字相当重要的内容,也是学书人要尽一番心力去研究攻克的课题,要做到结字平正中寓险绝,结字奇正并非易事。项穆《书法雅言》P524云:“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参差起复,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巧妙多端是也。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奇之中。正而无奇,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谲厉而乏雅。”指出了奇正之间的辩证关系。

向背:字形结构中,点画之间处处在运用向背原理。()为相向,如同二人面对面相对;)(为相背,如同二人背对背。姜夔《续书谱》P391云:“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揖、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大要点画之间,施设各有情理,求之古人,右军盖为独步。”点画之间有向背即有离合,有离合即是富于表情,使字态有神情有意昧在其中,结字于向背有得,字形不致平板无生趣。向背多指两竖之间或左右结构的字形,上下之间的横画称偃仰,仰覆。向背主再体现在左右结构的字形中。

疏密:字形结构中,处理点画之间的疏密手法尤其重要。字的笔划有有繁复与简约之分,繁复的字自然要安排的紧密些,简约的字想繁复也不可能。繁复的字紧密中要有疏朗的空白,简约的字要有紧密的组合,(有些字通过重笔来强化紧密,在阴符经中出现的字有 “十”“立”“八”等)在一字之中无论笔划繁复与简约,最不宜将笔划处理的均匀,这样会显得涣散,缺乏对比会减弱字的神情意态。     邓石如《论书》云:“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以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讲的很有道理,疏密的对比是相对成立的,所以在该密处再紧密,疏处更使疏,是一种处理疏密的办法,目地是要强化这种对比的效果,所以邓石如的篆隶楷等作品的结字,疏密反差大,成为其结字一大特色。疏密亦要处理合乎度,过于强调大反差也对显得不自然。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之节制第十章云:“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如是则是头轻尾重,不相胜任。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不舒展也。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诸处伤慢。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腰枝无力。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哈蟆。言其阔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欤!”王羲之的话既生动又形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