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集之189:短耳鸮


短耳鸮
圆头圆眼憨态萌,嗔怒耳立闪金睛。
喙若弯钩啄硕鼠,爪遇长蛇亮尖锋。
白昼朽木眯眯睡,黄昏巡飞目光凶。
温榆河畔已四月,江湖人称猫头鹰。
短耳鸮(学名:Asio flammeus),别称夜猫子、猫头鹰、胡勒-依巴拉格、田猫王、短耳猫头等,是鸮形目鸱鸮科的鸟类。体矮,体长约38-40厘米,黄褐色鸮鸟。翼长,面庞显著,短小的耳羽簇于野外不可见,眼为光艳的黄色,眼圈暗色。上体黄褐,满布黑色和皮黄色纵纹;下体皮黄色,具深褐色纵纹。飞行时黑色的腕斑显而易见。栖息于开阔田野,白天亦常见。成群营巢于地面。以小鼠、鸟类、昆虫和蛙类为食。是分布最广的鸮类之一,分布自北极的周围到北温带,见于夏威夷和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可迁徙到更南的地方。

外形特征
耳短小而不外露,黑褐色,具棕色羽缘。面盘显著,眼周黑色,眼先及内侧眉斑白色,面盘余部棕黄色而杂以黑色羽干纹。皱领白色,羽端微具细的黑褐色斑点。上体包括翅和尾表面大都棕黄色,满缀以宽阔的黑褐色羽干纹;肩及三级飞羽纵纹较粗,纹的两侧更生出枝纹形成横斑,外翈还缀有白斑;翅上小覆羽黑褐色,并缀以棕红色斑点;中覆羽及大覆羽亦黑褐色,外翈有大型白色眼状斑;初级覆羽几纯黑褐色,有时缀以棕斑;外侧初级飞羽棕色,羽端微具褐色斑点,并杂有黑褐色横斑;最外侧3枚初级飞羽先端全为黑褐色,次级飞羽外翈呈黑褐色与棕黄色横斑相杂状,内翈几纯白色,仅在近羽端处具黑褐色细斑;腰和尾上覆羽几纯棕黄色,无羽干纹;尾羽棕黄色而具黑褐色横斑和棕白色端斑。下体棕白色,颏白色。胸部较多棕色,并满布以黑褐色纵纹,下腹中央和尾下覆羽及覆腿羽无斑杂。

跗蹠和趾被羽,棕黄色。 虹膜金黄色,嘴和爪黑色。

栖息环境
栖息于低山、丘陵、苔原、荒漠、平原、沼泽、湖岸和草地等各类生境中,尤以开阔平原草地、沼泽和湖岸地带较多见。

生活习性
食性: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小鸟、蜥蜴和昆虫,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习性:多在黄昏和晚上活动和猎食,但也常在白天活动,平时多栖息于地上或潜伏于草丛中,很少栖于树上。飞行时不慌不忙,不高飞,多贴地面飞行。常在一阵鼓翼飞翔后又伴随着一阵滑翔,二者常常交替进行。繁殖期间常一边飞翔一边鸣叫,其声似‘不-不-不-’,重复多次。

迁徙:中国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和辽宁部分冬候鸟部分留鸟,其余省区为冬候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沼泽附近地上草丛中,也见在次生阔叶林内朽木洞中营巢。巢通常由枯草构成。每窝产卵3-8枚,偶尔多至10枚,甚至14枚,一般为4-6枚。卵白色,卵呈卵圆形,大小为38-42mm×31-33mm。雌鸟孵卵,孵化期24-28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经亲鸟喂养24-27天即可飞翔。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