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2023-03-11 10:28:32)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青头潜鸭

鸟中珍稀久未谋,又逢三月犯春愁。

闻讯客居圆明园,狮子林边喜入眸。

青头映日鎏翡绿,玉瞳照水亮花洲。

白目凫摇绝佳处,蓬岛瑶台画中游。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青头潜鸭(学名:Aythya baeri)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体圆,头大,雄鸟头和颈黑色,并具绿色光泽,眼白色。上体黑褐色,下背和两肩杂以褐色虫蠹状斑,腹部白色,与胸部栗色截然分开,并向上扩展到两胁前面,下腹杂有褐斑;两肋、淡栗褐色,具白色端斑。雌鸟体羽纯褐色。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繁殖期雄鸭协助雌鸭选择营巢地点,在地面刨出浅坑或集一堆苇草筑巢。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养育。在沿海或较大的湖泊越冬。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20153月,全球仅存500只不到的极危鸟类青头潜鸭在成都平原现身。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形态特征

青头潜鸭雄鸟头和颈黑色,并具绿色光泽,眼白色。上体黑褐色,下背和两肩杂以褐色虫蠹状斑,初级飞羽羽端和外侧暗褐色,第一枚初级飞羽內侧近灰色,以后4枚灰白色,第5枚开始整个初级飞羽全为灰白色,仅端部黑褐色。次级飞羽白色,端部暗褐色,形成明显的白色翼镜和暗褐色后缘,三级飞羽暗褐色,并具绿色光泽;腰和尾上覆羽黑色;下体颏部有一三角形白色小斑;胸部暗栗色,腹部白色,与胸部栗色截然分开,并向上扩展到两胁前面,下腹杂有褐斑;两肋、淡栗褐色,具白色端斑;尾下覆羽、腋羽和翼下覆羽全为白色。 雌鸟头和颈黑褐色,头侧、颈侧棕褐色,眼先与嘴基之间有一栗红色近似圆形斑,眼褐色或淡黄色。前颈和喉也为褐色,稍杂以白色斑点;颏部有一三角形白色小斑。上体暗褐色,背和两肩羽缘较淡;两翅、腰和尾上尾下覆羽与雄鸟相同。胸淡棕褐色,具淡色羽缘;腹白色,下腹杂以褐色斑;两胁褐色,具白色端斑。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青头潜鸭幼鸟和雌鸟相似,但体色较暗,头颈为暗皮黄褐色,胸红褐色,腹白色,缀有褐色,两胁前面白色更明显。

虹膜雄鸟白色,雌鸟褐色或淡黄色;嘴深灰色,嘴基和嘴甲黑色,跗跖铅灰色。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繁殖期主要栖息在富有芦苇和蒲草等水生植物的小湖中,在山区森林地带多水草的小型湖泊、水塘和沼泽地带也常出入。冬季多栖息在大的湖泊、江河、海湾、河口、水塘和沿海沼泽地带。不喜欢水流湍急的河流。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水边水生植物丛中或附近水面上。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生活习性

青头潜鸭为迁徙性鸟类。每年3月中旬即从南方越冬地迁往北方繁殖;秋季于10月中旬开始迁往南方,少数迟至11月初。迁徙时集成10余只或数十只的小群飞行,队形常呈楔形。飞行高度一般不高,多呈低空飞行。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秋季和冬季也集成数十只甚至近百只的大群。有时也与凤头潜鸭或其他潜鸭混群栖息。性胆怯、翅强而有力,飞行甚快、也能很快的在地上行走。善潜水和游泳,在水面起飞也甚灵活。受惊时能立刻从水面冲起。

主要以各种水草的根、叶、茎和种子等为食,也吃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甲壳类、蛙等动物性食物。觅食方式主要通过潜水,但也能在水边浅水处直接伸头摄食。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7月。也有少数迟至8月初。营巢于水边地上草丛中或水边浅水处芦苇丛和蒲草丛中。巢用干草构成。每窝产卵69枚。卵为淡黄色或淡褐色,大小为2740×5055毫米。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雌鸟孵卵。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即离开雌鸟前往换羽地换羽。孵化期27天。雏鸟雌性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跟随亲鸟活动和觅食。大约经过150多天的雏鸟期生活后即能飞翔。

种群现状

由于过度狩猎和生境恶化,其繁殖和越冬的湿地被破坏等原因,总体数量在衰落。在一些情况下,该物种在从前生活的重要领域,已经由之前的水位降低或水体完全枯竭(如繁殖种群的的向海保护区和越冬种群的白泉湿地)。从经证实的狩猎报道,有很高的死亡率,其中包括在江苏省如东县每年被枪杀3000只的报告,数量已变得很稀少。

列入<</spa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3.1—濒危。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白眼潜鸭

漂摇栗棕色,踏浪腹羽白。

捉鱼水泊里,环飞跃瑶台。

结伴青头鸭,鸳谱莫枉裁。

对眼夫妻相,双眸共月白。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白眼潜鸭(学名:Aythya nyroca)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体圆,头大,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雄鸟头、颈、胸及两胁浓栗色,眼白色;雌鸟暗烟褐色,眼色淡。腰和尾上覆羽黑色。胸浓栗色,两胁栗褐色,上腹白色,下腹淡棕褐色,肛区两侧黑色,尾下覆羽白色。侧看头部羽冠高耸。栖居于沼泽及淡水湖泊。冬季也活动于河口及沿海泻湖。怯生谨慎,成对或成小群。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形态特征

白眼潜鸭雄鸟头、颈浓栗色,颏部有一三角形白色小斑;颈部有一明显的黑褐色领环。上体黑褐色,上背和肩有不明显的棕色虫蠹状斑,或具棕色端边。次级飞羽和内侧初级飞羽白色,端部黑褐色,形成宽阔的白色翼镜和翼镜后缘的黑褐色横带;外侧初级飞羽端部和羽缘暗褐色;三级飞羽黑褐色,并具绿色光泽。腰和尾上覆羽黑色。胸浓栗色,两胁栗褐色,上腹白色,下腹淡棕褐色,肛区两侧黑色,尾下覆羽白色。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雌鸟头和项棕褐色,头顶和颈较暗,颏部有一三角形白色小斑,喉部亦杂有白色。上体暗褐色,腰和尾上覆羽黑褐色,背和肩具棕褐色羽缘。两翅同雄鸟,亦具宽阔的白色翼镜。上胸棕褐色,下胸灰白而杂以不明显的棕斑。上腹灰白色,下腹褐色,羽缘白色。两胁褐色,具棕色端斑,尾下覆羽白色。

幼鸟和雌鸟相似,但头的两侧和前颈较淡,较多皮黄色。两胁和上体具淡色羽缘。

虹膜雄鸟银白色,雌鸟灰褐色。嘴黑灰色或黑色,跗跖银灰色或黑色和橄榄绿色。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栖息环境

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开阔地区富有水生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大的湖泊、水流缓慢的江河、河口、海湾和河口三角洲。

属迁徙性鸟类。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迁到繁殖地。10月初至10月中旬从繁殖地开始南迁。迁徙时成群,常成十多只至几十只的小群,很少有上百只的大群。

白眼潜鸭是古北界南部典型的淡水潜鸭,极善潜水,但在水下停留时间不长。常在富有芦苇和水草的水面活动,并潜伏于其中。性胆小而机警,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仅在繁殖后的换羽期和迁徙期才集成较大的群体。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为各类水生植物的球茎、叶、芽、嫩枝和种子。也食动物性食物如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蠕虫以及蛙和小鱼等。常在水边浅水处植物茂盛的地方觅食。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多在岸上休息或飘浮在开阔的水面上睡觉。觅食方式主要靠潜水取食,一般多在水不太深的地方,有时也在水边浅水处将头伸入水,或尾朝上扎入水中取食。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白眼潜鸭迁到繁殖地时已基本成对,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水边浅水处芦苇丛或蒲草丛中,属浮巢,通常漂浮于水草丛间或半固定于水草上,可随水面涨落而起落。也营巢于水域附近草地上。巢由干的植物茎叶构成,内垫有大量绒羽。每窝产卵通常7-11枚,偶尔有多至14枚的。刚产出的卵淡绿色或乳白色,以后逐渐变为淡褐色,大小为44.8-47.9mm×35-37mm,平均47mm×36.2mm。雌鸟孵卵,雄鸟在雌鸟开始孵卵后即离开雌鸟前往换羽地换羽,孵化期25-28天。雏鸟早成性,在雌鸟抚育下经过50-60天即能飞翔。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白眼潜鸭在中国内蒙古和西北地区曾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潜鸭,但目前已经很少见。据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国仅见到1040只。白眼潜鸭在全球的种群数量还是较丰富的,在欧洲据1970年调查,在原苏联地区约有14万只,在黑海和地中海地区越冬种群数量估计有75000只,在里海和土库曼地区有45000只。在亚洲,据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西亚1251只,南亚5131只,东亚1040只,东南亚1460只。种群数量已明显减少,全球总的种群数量约6万只,是易受伤害种群。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

百鸟集之187、188:青头潜鸭、白眼潜鸭
摄于2023年3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