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半个世纪的跨越(第七章)

(2023-06-09 06:19:51)
标签:

随笔

分类: 南京散记

半个世纪的跨越

第七章

514日上午,微信“三十载再聚首”小群给我发来平安短信,他们已经回到杭州,我的生活浪花恢复了平静。客走主人安,但内心的忆旧暗潮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谭群亚是1983年从南京铁道医学院分配到我们医院的。那时医院已丢弃了在陕西耀县城内原梅七线指挥部留下的一片土墙毡顶临时房,又白捡了寺沟乡山沟里被部队军营遗弃的窑洞群,略加改造成为医院新址,一住就是四年。我那篇《窑洞手术室》的回忆散文就写那年头的事情。1984年初夏医院从窑洞搬迁到渭南。这样算起来,小谭在窑洞医院待了不到一年,但也应该是一段值得回忆的生活。其中我们一起站在嘎斯车上去陕北游览黄帝陵,就是一件难忘的事,还留下一张加邢安堂的三人合照。

谭群亚1996年才离开铁一处医院,这十来年中,这所医院应该算是上升时期到极盛时期。一处医院原本是一所经常随铁路工地搬迁流动的“野战”式小医院,籍籍无名。搬迁到渭南以后,经过一年在临时毡房的过度,1985年搬进了火车站前的正式楼房,正逢改革开放上升阶段的好气候,一番努力,数年后居然被评为渭南市首批二甲医院。我虽然是院长,但并未完全脱离临床。当时外科病房有一例截瘫致骶部大面积三度褥疮患者,深度褥疮是个医学难题,至今无妥善成法处理。谭大夫管床,带着一本医学杂志来找我,要求用带血管蒂臀大肌皮瓣来修复这例巨大骶部褥疮。我很踌躇,一是这种手术我们无一点经验,又无人指导,仅凭中华骨科杂志一篇报道,医学界也属于探索前沿,风险太大!二是年轻医生勇于创新精神难得,不宜泼冷水。但作为上级医生又是院长的我,这例手术如果成功,当然可喜。如果失败无法收拾,我无疑是第一责任人。我也明白,没有探索冒险精神、只做绝对保险手术、不想承担一点责任的医生,对医院、对病人都不是好医生。我经慎重考虑,还是同意了,与谭大夫一起完成了这例高难手术,获得圆满成功。术前术后我拍下多张照片,写成论文发表在《卫生通讯》医学杂志上,署谭群亚为第一作者。

谭群亚勇于创新,无疑是个人才。作为医院领导,要把医院搞好,人才是第一要素。在我任职期间,医院各科都派人外出进修。外科的所有医生全部送出去进修了一次,有的两次,包括没有高等学历的。普外、胸外、泌尿、骨科、神经外科、麻醉,都有人进修过了。而我自己工作离不开,虽说不愿离开临床,但医学知识技术更新速度极快,慢慢的就远不如我的“徒弟”们了。但直到我因工伤辞去院长职务重回临床,这些人仍然很尊重我的,谭群亚这次来南京就有这层意思。他在微信朋友圈发了图文,题目是《金陵春梦石头城,卅载师徒重见面》,我读了当然五味杂陈。人家是教授级主任医师,名满杭城。我干到底也不过是个平庸的副主任医师,还因当年企业减员增效下岗潮被动提前退休,开始拿800元月薪到坡底打工,看些小毛小病,后回南京,硬是在小医院打工混到60岁,为的是自己心理平衡……不说这些了。

当年作为工程企业的工地医院,条件毕竟是有限的。我的医学与相关学科论文大多是八十年代早中期发表的,那时是文革后学术界的“苏醒时期”。后来中华系列医学杂志纷纷复刊,要求就严多了。你呕心沥血写好的医学论文寄到权威杂志,编辑或许看都不看,就扔纸篓里了。其中一条理由,这一级医院检验科室有没有标准化处理?论文数据可靠不可靠?再后来,发表论文不但不给稿费,还要倒贴版面费,时代又变了。我花十年心血写成十多万字的《外科手术前后处理》一书,投稿陕西科技出版社。无论如何这个选题在国内是第一部(本书出版一年以后才有苏州医学院陈易人教授的《外科围手术期处理》面世),开始人家很欣赏,列入出版计划。后来可能审查作者的学术背景——中铁一局第一工地医院住院医师。出版社犹豫了,建议我把书稿送到母校南京铁道医学院,请学院教授老师们审读后写些书评意见,出版更有把握些。我遵嘱照办,南铁医一级教授肝胆外科主任黄懋魁写了书序,胸外科主任吴熹写了《意见书》,其他各科主任教授分章审阅,都充分肯定这是一本国内空缺的外科基础读物,很有出版价值。据说只有麻醉科主任有些微词(难怪,我写这本书时我们医院连正式麻醉师都没有,外科医生自己打麻醉,我可以打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全麻要请人)。后来,这本书终于在陕西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很多行家认为,这是在基层学术环境下做了一件不可能做的事。说明当年我还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的。

谭群亚后来离开一处医院,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下一章慢慢细说。他多次和我讲,我走了以后他之所以跳槽,多少与我的一句话有关,说我曾和他说过“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他的内心如何受启发云云。我知道这两句诗是文革期间流传的“假冒毛主席诗词”之一,真实作者是陈明远。我什么时候和他说过,一点印象都没有了,或许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吧。但这首诗豪情万丈,给人励志,为重温还是全录如下:

 

七律·答友人

问君何日喜重逢,笑指沙场火正熊。

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

志存海内跃红日,乐在天涯战恶风。

似水柔情何足道,堂堂铁打是英雄。


半个世纪的跨越(第七章)

铁道部第一工程局第一工地医院

1984年最后一版工棚式临时医院



半个世纪的跨越(第七章)
春风里,穿乔山古柏,拜谒黄陵。


半个世纪的跨越(第七章)
1985年与谭群亚一起去成都参加骨折内固定讲学会



半个世纪的跨越(第七章)

逝者如斯——谭群亚1985年摄于都江堰



半个世纪的跨越(第七章)
送药张沟过吊桥——谭群亚摄

半个世纪的跨越(第七章)
《西厢记》的发生地——普救寺


半个世纪的跨越(第七章)
浪迹荒原的工地医生们


半个世纪的跨越(第七章)
刘某霖在主持病案讨论

半个世纪的跨越(第七章)
论文剪贴


半个世纪的跨越(第七章)

巨大三度褥疮,深达骶骨。

半个世纪的跨越(第七章)
带血管蒂转移皮瓣术后


半个世纪的跨越(第七章)

带血管蒂转移皮瓣术后一拆线,恢复良好。


半个世纪的跨越(第七章)
谭教授在朋友圈发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