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跨越(第五章)
标签:
随笔摄影 |
分类: 南京散记 |
半个世纪的跨越
第五章
出了栖霞寺,坐游览车直接爬坡上山。到了主峰凤翔峰下车漫游,又走了不少拾级攀登和漫步游览的地方,是要消耗一定体力的。
这里悬崖下即是长江,有所谓“始皇临江处”。无论秦皇清帝,都是轿子抬上来的。我们临江,看大江东去,千舟如叶,自有一番意境,也让我想起乾隆和纪晓岚的故事。他们站在山上,俯瞰江面上船来船往,乾隆就问纪晓岚江面上总共有多少条船,纪晓岚就说总共只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叫利。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是说人类活动主要是生产和生活。没错,但不全面。人类还有精神文化生活,与“名”有关,并不全是。我不欣赏纪大才子这一狡狯的回答,另想起梁树年一首题画诗说的:“帆船来往原何事?也载伤愁也载欢。”这才是看透人间的大实话。我想知道全诗,上网搜索无果。我记得是在《荣宝斋画谱·梁树年卷》看过这幅画和诗,我还临摹过一幅。没办法,到书柜翻书,谁知一翻就得,全诗如下:
难得人生半日闲,江天极目水云宽。
帆船来往原何事?也载伤愁也载欢。
梁树年(1911—2005)是近代大画家。这首诗网上找不到,说明就是他本人所作,用于题自己的画。也说明还无人单独著文引用过此诗。我感觉此诗与我们登山看江情景何等相似。本文如允上网,以后别人要找此诗就容易了。
闲话少叙。上山坐的车,下山要自己步行,须走相当远的路。到了去虎峰的三岔路口,我内心还是想让他们去虎峰一游,其实虎峰比凤翔峰好玩,也不枉来了一趟栖霞山。但他们无意远征,我也就随他们一起走木栈道下山。
出了栖霞山景区,开车回市内,在一家饭店用餐,我和小谭喝完半瓶五粮液,略有酒意。这次四人用餐,无“钟鸣”却是“鼎食”,所剩甚多。若扬长而去,必扫入泔桶,分明暴殄天物。而他们三人绝无打包带回之念,这下该我当仁不让,见义勇为:打包吧,你们不带我带。丢人吗?我不以为然。那就倚老卖老,把话说清楚。半个世纪前,三年饥荒的影子仍在,我和牛董她爸在甘肃铁路工程队,食堂吃顿捞面条就是改善生活了,要高兴好半天。权势能改变人性,苦难也能改变人性。反正我这辈子见有人浪费粮食心里就不舒服,简直就是条件反射,不是算经济账好解释的,或是小农观念顽固不化之自我折磨吧。说到这里,谭、牛虽然是故人,但不是一个年龄段,其行事方式,消费理念,聪明的读者,已从前面我的多处细节描述中看出来了。这还不能完全定义为“代沟”,用科学术语表达,前者可定义为“后天获得的生物适应性中的惯性”,无是非正误之分,不知是否合适?话到此为止,文字宝贵,以后不再浪费文字写这些没意思的东西了。
酒足饭饱,他们说,上午太疲劳了,用车先送我回家休息,他们还要去阅江楼。我说没事,陪你们一起去。他们竖起大拇指,赞扬我“厉害”。其实,这些旅游点我非常熟悉,纯属陪游,朋友之义也。何况我了解我的身体,就是那种老黄牛或沙漠骆驼型的,爆发力差些,耐力没问题。有朋自远方来,养体千日,用体一时,豁出去也罢,有什么值得保留的呢?于是我们一行四人又自驾直达阅江楼景区门口。
梁树年国画,题画诗:
难得人生半日闲,江天极目水云宽。
帆船来往原何事?也载伤愁也载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