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行+》(44)秦东第一楼与沋河公园

标签:
随笔摄影杂谈 |
分类: 旅游纪行 |
《陕南行+》旅游随笔(44)
秦东第一楼与沋河公园
渭南沋河河滨公园精华部分是从渭南老街那儿的沋河大桥开始,向南一直到育红中学。就在桥头之南,沿河新建了一大片仿古建筑,楼阁亭台,小桥流水,无所不有,且很具规模。其中最壮丽辉煌的主建筑名唤文昌楼。
因为“文昌楼”的匾额挂在该楼最高层,字也不大,我在现场没看到,回家用电脑放大照片后才认出字来的。但在现场楼前广场竖一巨石,上刻“秦东第一楼”字样,落款“平凹 题”,未写朝代年纪。可能有“惜墨如金”的意思吧。
先说“秦东第一楼”的称呼,我想渭南人还是谦虚了点,应该写成“关中第一楼”。同样是五个字,人家贾平凹是按字的个数收钱的。网上查他的润笔费,2017年自报价“一个字值4万”,那就让他写个“天下第一楼”也不多花钱,而楼的身价可能就更高了,至少没离开渭南的人不会有异议,反而增加地域自豪感,但后悔了要让他重写就糟蹋钱了。说到这里,就知道前面所讲落款“平凹题”后未写年月日,弄的后人对这块石头上的字迹“无朝代年纪可考”,看来“惜墨如金”恐怕未必是书者的本意,或许是渭南人不愿多付银子的缘故。闲话少叙。
这里看到文字标识的还有中国陕菜博物馆(多家饭店),渭南文物市场等,但大多数仿古建筑多是空楼,文昌楼也是关闭的。渭南这块地方的人气如能达到西安书院门的十分之一,上海城隍庙的百分之一,这些精美建筑就不会“养在深闺人未识”似的受委屈了。
从秦东第一楼沿着沋河向南走,好几里路长,都是环境优美的河滨公园。有碧波荡漾的水面,有芦苇丛生的湿地。两岸柳树成行,多座横跨沋河的大桥,点缀一些景观小筑。走到头就能看见经过渭南的铁路和高速公路高架桥。这是渭南市郊区最富诗情画意的休闲地段。
沋河的水是从沋河水库放出来的。我从沋河育红中学那一段再向南走,一直走到铁路大桥底下,就是上溯沋河水库的自然河流,没有人为修整,一片荒草和石头,看不见水,偶可找到细流,也像前列腺肥大似的,断断续续的一点点儿水,或被草掩盖,没有河流的样子。
返回到秦东第一楼向北去,还是经过人工修整的景观河流,很宽,一样有不同层级的水泥坝拦住水,蓄水成大片水面,犹如湖泊,成为水景。我沿着沋河一直向北又走了好几公里,一直走到人和公园,再向北走到沋河湿地公园。在这里,所谓沋河就是一条小小的沟渠,水几乎不流动。但不管有水无水,河床都十分宽阔,所谓湿地现在并不湿。沋河再向前就汇入渭河,渭河东去到潼关风陵渡那儿汇入黄河。
这次陕西行,时间在雨季之前。我总是感觉无论是汉江支流,还是普通河流如沋河,大多水浅见滩,而山中却常见有容量很大的湖泊样水库。回来后不久郑州就闹洪灾,我才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原来江河的上游大多有水库,水库完全不放水,下游河道里几乎就没水。也明白了沋河下游那么宽阔的河床是为应付洪水准备的。当时沋河河床虽然干在那儿,设想如沋河就一条小沟似的,平时完全够用,甚至荒废,但一旦沋河水库水满坝溃,渭南岂不也成了郑州第二了!
还有,我又联想到“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说法,这在造物主设计的自然规则里不成倒灌了吗?现在就有人认为这话是颠倒事实。但当代借助人工把水体分布的自然规则进行治理改造,进行水资源再分配,于是拦河筑坝,修建水库,把上游小河所有的水都截留了。水坝下游的小河,想叫你有水就有水,想叫你没水就只能干着,这也是事实。若问到底是小河成就了水库,还是水库养活了小河?就看立场了。只因水库的水取之于河的上游,如何用之于河的下游,完全是水库说了算,自然规则就变成了社会规则,问题就复杂化了。住在水库周边的人,自有源源不断上游小河水的奉献,有用不完的水,吃不完的鱼,奢侈的可以游泳,可以划船。而住在小河下游的,想要点儿水从容地洗把脸,甚至解解渴,都得靠水库的恩典,这就是“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意思吧。只有当水库溃坝时,水库掌门控制不住局面了,和下游小河的关系才出现另一种情况。
这一常见现象又让我产生联想。当年我工作期间相当于住在水库上游小河边,那是低工资高积累年代,我劳动的剩余价值都流到水库里去了。退休以后,按规矩要移居到水库下游小河边,全依赖水库放的水生存,有人认为要向水库感恩。不过,我知道现在给我放的水是水库以前截留我水的一小部分,本来就是我自己的,感恩水库没道理,也不需要感恩现在上游正在向水库奉献水的青年一代。只有住在水库边上所谓“吃皇粮”的那种人,才会用“大河有水小河满”的“人编道理”教育住在小河边的人。如此一想,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