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班《认识我自己》主题课程预设

(2014-07-29 10:45:34)
标签:

辛黛瑞拉

幼儿园课程

专业阅读

教育即生活

分类: 2014-2017届教室生活

小班《认识我自己》主题课程预设

 

课程脉络解读:

 

认识自己,是一个一生的课题,从当初的呱呱落地,直到生命的最终!或者说,人的一生总是在努力寻找和认识那个本来的自己,人就在这样不断认识自我、厘清自我的过程中,挖掘出属于自身的生命之路!

孩子在入园之前,对于生命最初的他们,自身有更多自主自发的天性好奇,促使着他们不断探索自己的身体和这个世界,慢慢地,他们发现,他们感受,他们在自己身体不断超越——会翻滚、会爬行、会站立等等革命的过程中,发现了更大更广阔的世界,更是从中体会到了自身的力量感!这是最早自我建立的根本!而这个时候,作为成人,最重要的就是欣赏、支持和默默的保护,把孩子看作主动、积极的生存者、探索者和发现者!而不是认为孩子仅仅是软弱的,被动的、等待被服务的!

现在的孩子大多在三周岁左右入园,如果孩子们没有进入托儿所的经历(我是不赞成孩子过早就过集体生活的,孩子们安全感就在于早期是否有给予孩子足够安全的家人陪伴),幼儿园是孩子们第一次在一个正式的群体间生活,那么如何在这个群体中感受到自己,认识自己,确定自己对于孩子们的真实心理来说,是最最重要的!并且,在专门的入园课程之后,安排《认识我自己》的主题课程,也恰恰应和了这样的心理,更是对入园课程内在价值核心的更丰富过程!也就是说,在入园课程让孩子们感受一个接纳、信赖的教师环境之后,从孩子们一个个的个体出发,让孩子们来感受自己被认识、被接受的真实历程;另一方面,继《认识我自己》的课程历程之后,安排认识《我的幼儿园》,也正是让教室里的一个个个体从认识自己的教室,自己所在的整个幼儿园,来感受更大环境对他们的包容和接纳!

也就是说,小班时期的《认识我自己》的主题课程不仅要深思这个时期的孩子认识自我的心理水平,通过生活的哪些层面来协助孩子感受自我、认知自我,并且还要在这样的历程中时刻体会外界与他这个自我个体的认可和接纳!然,细思之下,这种对自我本体的认可和接纳事实上体现在一生的认识自我、把握自我的历程中!

再次阅读《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理解埃里克森的同一性渐成说,体会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自我同一性,体会我们这种学制之下的孩子们的发展,再聚焦于三周岁左右刚刚入园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处!

将自己身处刚刚入园孩子的感受实处,除了对陌生生活场所以及陌生场所老师的观望,除了这种观望之中的不安和忐忑,在意识的更深处,他们能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要求——不哭,做个听话的孩子。可他们更能体认到自己的真实感受——陌生环境与人引致的不安和观望,到底“我要成为谁”?“我可以成为谁”?成为父母期望的那个人,那么我就必然要忽略自我的真实感受;全然表现我的自由意志,弱小的我在大人的评价体系里我又是被否定的,会被贴上任性、不听话等标签!其次,孩子们在这个陌生的群体里,面临的是一个新的自己,这个自己到底是谁?在这里,如何能在同伴群体中感受到自己?自己有别于他人,或者特别的地方是什么?这样一个我,别人会接纳和喜欢吗?

因由这一系列的问题,可见,对于小班刚刚入园的孩子来说,感受自我,认识自我,确定自我,是一个关键时期!也由此,确定小班的《认识我自己》主题课程,要从孩子们内心深处的这些问题出发,白描他们的疑问“我是谁”?在群体中“我是谁”?因此,主题活动的第一周核心就是“我不知道我是谁”,孩子们通过领会故事来感受自己的内心,在主人公的不断疑问中疑问自己,在主人公的不断感受中感受自己;同时,通过老师和孩子对唱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老师的疑问中,不断思索和歌唱自己的回答,协助孩子们不断的确认自己;或者经由故事,找找、看看自己特别的地方,或五官、或手脚等;然,通过绘画自己,更近一步厘清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体会那个特别的自己!

当孩子们开始朝向自己,认识那个自己的时候,孩子们在这个入园关键期的自我认识,还意味着另一个问题,这个自我的认识,更来自于周围成人与自己的认识姿态!以往,我们都是从成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就是,成人如何评价孩子,给孩子贴的是什么标签,那么孩子们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孩子!那么如果我们反之,从孩子们的角度去看,孩子们会怎么疑惑和感受呢?

经由多年和孩子相处、观察和感受的经历,大人不是如同孩子一样,感受自己,先去看看自己外在的样子!在孩子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有一个更为联系两者的现象,那就是父母爱着自己的孩子,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昵称呼唤着自己的孩子!但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自己是唯一的,而名字也意味着这个唯一!可为什么《妈妈不知道我的名字》呢?这又恰恰引起上一周故事《我不知道我是谁》中最后的那个没有结果的结局“我到底叫什么? 甚至在这里,就可以重新根据第一周的故事形象,来创作一本新的故事书《妈妈不知道我的名字》开始第二周的《认识我自己》课程历程!

说到这里,我自己就有很多和自己孩子关乎此的有趣经历!在儿子还小的时候,为了帮助他确定对自己名字的认识,我们称呼他为子由!可不知道从哪天起,他尤其抗议这个名字,每当我们这么叫他的时候,他表示“我叫小羊”!我们不知道他自称的名字从何而来,是从自己的属相,还是?无从得知!更大一些的时候,呼唤他的名字变得更多,什么“狗儿”“宝贝儿”“乖乖”,甚至还有“臭臭”“臭蛋”之类!不过他已然知道这都是在叫他,已经没有小时候的那种对此问题的迷茫了!

那么,“我到底是谁呢?我到底叫什么呢?”第二周我们开始经由自居故事来探讨这个问题,说说自己的家人都叫自己什么,这些都是自己吗?哪一个才是自己?**是我吗?**是我吗?哦哦!不是我,我是***!根据一定的旋律把自己的心声唱出来、表达出来;和自己认可的名字做做游戏亦或用彼此认可的名字做游戏,比如开火车、开飞机等游戏;大人写信说说自己孩子昵称的由来,老师来朗读;感受那么多个名字都是一个你,看看每个人都有几个名字;在第二周的经验基础上,画一画自己亦或给自己的名字进行装饰!

纵看整个小中大三个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们在小班趋于完整但模糊、浪漫的感受自己,认识自己,并且是从刚刚入园这个关键时期的心理真实处!因此,主题活动的进展从第一周自己对自己的疑问,第二周对大人认识自己的疑惑,最终要归结到第三周在“认识我自己”这个范畴里周围大人对自己的接纳和爱!不仅仅是给第一周孩子们无法确定“我是谁”一个自我确定,更是给第二周孩子对大人疑惑问题的一个总结和爱的提升,由此给以孩子们一个暗示性的自我认可!

由此看来,第三周的活动历程,正是基于这样的核心价值开展的!通过故事《爱的表白书——我》,从周围大人的角度,看看大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认可,包括,爸爸妈妈的,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世界里的我,那么那么的小,孩子们在故事中再次回到对自我认识的犹疑中,却又通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他们特征的描述,感受到那个真实的自己,那么这个真实的自己到底会不会被接纳呢?是的,这个小小的我,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老师看来,却又是那样那样的大!最后,整个主题活动就在父母根据故事书创作的自己家的《爱的表白书——我》向自己的孩子朗诵和表达!当然老师也不例外,如此这般,让孩子们在自我确认、自我认可中感受到安全和接纳,由此走上自我成长之旅!

 

课程具体方案:(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