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班《春》主题课程叙事(六)

(2014-04-09 22:29:25)
标签:

教育即生活

辛黛瑞拉

幼儿园课程

教育

分类: 2011-2013届教室生活

小鱼的春天

——大班《春》主题课程叙事(六)

201448星期二

 

(一)我们的清明

 

孩子们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上清明“清明节”是个怎样的节日!

踏青!

祭祖!

所以今天晨谈时,孩子们无不说起自己清明节的经历和发现!大多数小朋友有了观察周围事物的敏感和意识,有的说发现桃花开了;有的说发现樱花开了;有的说从爸爸妈妈那儿知道了梨花,梨花也开了;有的小朋友说自己清明节放风筝了,而我就势说道古代的人会这样表达“忙趁东风放纸鸢”,顺便提到有人在清明节还会荡秋千;也有的小朋友说自己发现了河里的小蝌蚪……

我突然意识到从小班、中班的春天里,孩子们总是留下了某种痕迹,那就是这种对自然观察的敏感和意识!也可以说在我的课程意识里,也有某种意识倾向,那就是小班里我们是朝向自然界里的植物类,而到了中班的春天,我意向于自然界里的动物类!那么到了这大班呢?我直觉里自然就朝向了自然界和我们人类的连接,我们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需要和这自然发生着沟通、对话和连接,最终形成了我们的社会文化!

小班的植物朝向,我们经由孩子们自主自发朝向野花野草的兴致而拓展,中班的动物意向,我们经由我主导孩子们的觅卵、养卵开始了一丝丝的意识萌发,那么大班的春天里,我们就从这连接自然界春天和社会文化春天的“清明”节日开始吧!

“清明你既然去踏青祭祖了,那你去祭拜的是谁啊?”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追随自己家族历史的想法?有没有过“我到底从哪里来”的念头?不过我是有过这样的意识和冲动,我还清晰地记着小时候想要知道的那种渴望,也曾经怂恿着儿子去追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自己家族的历史,所以我告诉小朋友:“我常常要追问自己的祖先是谁?问了之后,我的祖先原来(有‘居然’的那种语气)不住在我们现在那个地方,试着追问自己的祖先,会有很多有趣的经历和故事!”做过这番铺垫之后,我继续问孩子们,“你知道你祭的是谁?蔡尚宸早晨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他祭拜了四个人——”我说过之后,看着蔡尚宸,他于是开始给小朋友介绍,他清楚的描述着什么二姑家的老太太、老爷爷……一看描述就知道他心里更明镜似的,不过我也窥探到和他一起去踏青祭祖的大人对待小孩子的平等姿态了!早晨,他还描述二姑家的老太太还葬在一个开满美丽油菜花的地方,这突然给了我很多关于“清明节”亦或“死亡”的美好来!

我的脑海里想起了海子,想起了他的春暖花开,想起了樱花丛中的阿地奶奶……不过蔡尚宸更清明的是,他还说到其中的一个老爷爷住在专门祭拜祖先的地方,我问是不是“公墓”,他说是的!

卢珣举手,但她表示并没有去祭祖!

吉禹季举手:“我知道我的祖先有哪些,我的祖先,老爹,老老爹,老太太,我没敢到那里去,我就在岸上!”他也很真实,我顺着说道,“他们在那里保佑你,你的身上留着他们的血脉,没有他们,就没有——”

“我们!”孩子有这样接!我的脑海里恰是呈现了最近朗读的泰戈尔《新月集》里与此有关的一首诗“你曾和我们的家庭守护神一同受到祭奉,我崇拜家神时也就崇拜了你……”可我却不能流畅的背诵出来,我还真是希望我能够如潺潺流水一样,在孩子们接着我话茬的时候能够顺势潺潺流出这首诗啊!可惜!我只能笨拙地继续:“他们在那里永永远远保佑你,他们在那里爱你!”脑海思绪快过闪电,此时此刻,又闪过了罗伯茨的电影《继母》中关于天堂的诠释!不过,我的意象、意向在这里,孩子们会有所领会!突然间,“清明节”在我的传统理解中有了新的突破,仿佛接了生活之气!

冒朱浩举手:“爸爸的爸爸的爸爸……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似乎有捣蛋的气息,但我又觉察到了某种严肃的朝向!所以我表示:“你今天举手了,挺好的,不过你听错了,我是问你这一次祭拜的是谁?”我的意思不是问的“祖先是什么意思?”

冒秭赟:“我祭拜的是爷爷的妈妈”

查明哲愣了好几下终于说清楚:“我祭的是我的爷爷!”但也正因为他有些沉重的语气,我感觉到了查明哲更成熟的心智状态,他对这事的确是有着某种沉重的情绪的!而我对这种沉重的情绪感到敬畏!所以我也以某种哀悼的语气尝试帮他描述:“査明哲的爷爷在他小时候就去世了,就像阿地一样,阿地还很小,奶奶生了很重的病,都没能参加——”

“满月樱花祭”孩子们接,我继续,“査明哲的爷爷也是,你去纪念他了吧,你去拜了吗?”

“拜了!”他带着恳切的某种神态并点头!

“他肯定也在那里想着你,你还认识他吧!”我的意思很时候虽然我们去祭拜祖先,但我们都没能见过这些祖先,而也有些时候我们去祭拜的是曾经与我们共同生活的人,那种情感就大不一样了!我在查明哲和阿地之间看到了某种关系,我继续着,“你有没有看见过他啊?”他也是点头,同时带着某种领会神态,他是对这种生死是有着某种敏感意识的,是有着自己的迷惑和迷茫的,这是人天性里的某种追问意识!

“查明哲就象阿地一样,是看过他爷爷的,就象阿地奶奶生病去世的时候,他心里有伤心又难过,那你们说,清明节的时候阿地会去哪里呢?”

 

(二)阿地的清明

就着问题我们开始谈论阿地的清明节!

陈稀贝回答:“满月樱花祭!”

景洪博说:“去拜他奶奶!”

还有的孩子再下面说着葬在樱花里的话,于是我总叙:“是的,可能阿地知道奶奶喜欢樱花,说不定就会把奶奶葬在了开满樱花的——”

“树下!”孩子们接!

“清明节的也会去祭拜他的奶奶,他第一年去的时候他的心里——”我继续着!

“非常的伤心!”

“心情都会很沉重!”在孩子们说的基础上,我用了这个词语来表达!并且描述到我清明看到的先生舅妈祭拜先生舅舅时的那种哀伤和难过,因为那曾经是一个天天生活在一起的人,所以心情就会非常沉重非常沉重!

“很久以前的祖先,我们留着他的血液,心里想着他,他的心里也在想着我们……”我唠叨着!

司鸿楠说道:“我的祖先有一个老爷爷死了,还有生病去世了!”他大概也是想到了同样的情景了!

我继续唠叨:“这些祖先,我们都会纪念他,因为有了他们,才会有我们……阿地生活在阿里山,也会祭拜他生病去世的奶奶,只不过他的心情更沉重……”

 

 

(三)小鱼的清明

——认识小鱼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小女孩 他的名字叫小鱼,不过他不是生活在我们江苏,他生活在山西,不过他那个地方和我们这个地方差不多,他那个地方也——”

“开满了油菜花!”孩子们看到了《小鱼的春天》封面,不知道感到亲切否?毕竟这就是国内原创绘本,绘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风景啊!

“是的,就和你们祭祖踏青时看到的样子差不多!你也是回老家祭祖的,对不对?她住在北京,她也是从北京回到自己的山西老家祭祖的。我们来看看小鱼的经历和你们一样不一样!”

 

——我们开始感受和讲述故事《小鱼的春天》,

翻过扉页,孩子们能懂:“杨柳树!”

书名页,孩子们还不能感受到插图和故事的联系,飘过!

书的第一页就是江南的烟雨蒙蒙,很有一种迷离、绵延的感觉!这本书很适合视觉的感受!

小鱼的老家就是在这里!为了让孩子们理解书中“小阿姐”和小鱼的关系,我稍稍加入了一些介绍,以回家路上小鱼的口气:“我在老家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我叫他小阿姐!”以同样的语气回忆起春节的时候,“奶奶舍不得你——”

“走!”孩子们是理解这种情感表达方式的吧,毕竟我们身边老家的爷爷奶奶对待孙子孙女都是如此这般的依恋!

“真希望——”我尝试继续!

“多过上几天!”魏稚轩接道!果然孩子们对此有同理的感觉!

我顺着魏稚轩的语气继续讲述:“那你清明回不回来?”这就是我们身边爷爷奶奶对孩子们的惯常期待、惯常用语啊!

 

故事随着书的翻页和讲述,小鱼进入了老家的村子,孩子们跟着小鱼大声地喊:“奶奶,我回来了!”

回到家的小鱼一下子就奔进了堂屋后面的厨房,孩子们不知道是否熟悉“堂屋”这样的家乡俚语,但我感觉他们是有所感觉的,理解没有障碍!

 

随着故事的讲述,孩子们也明显感觉到小阿姐和小鱼的区别,也就是和我们小朋友之间的那种不同:“小阿姐比我能干多了,我好羡慕啊!”我不知道我的心里却有着某种酸楚的感觉,因为身在农村的我自己,或许因此而少了更多的幼年积淀,成年后就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有相当的理解和洞见能力!

书中的画面已然绵延且恢弘,当小鱼跟着小阿姐去捞鱼的时候,但也正因此,少了更多儿童的视角,故事中并没有孩子们感觉贴近内心和他们生活世界的细节,孩子们总是关注细节的,他们在细节中找到同理和共鸣!于是我在这个地方加入了我对捞鱼动态的对话式的详细描述。比如“你看渔网上的浮子动了,嘘——嘘——哇!两条大红鱼啊……”之类!

 

当故事中开始一家人去祭祖的时候,我在故事中加入小鱼的话语:“我是星期五回家的,星期六正好是清明节!”和孩子们的生活呼应印证,“我的爷爷就像就像査明哲的爷爷一样,去世了,住在后山,我们要带着清明果去祭拜他。”

我继续给书中的故事进行扩句:“奶奶坐在爷爷的旁边,奶奶太想念他的爷爷了,就和爷爷说啊:‘你看小鱼回来了,我们一家人都很好,你放心吧!’然后倒上爷爷生前最喜欢喝的米酒!”

紧接着,小阿姐说了:“奶奶,我带小鱼去挖春笋啦!”小阿姐和小鱼挖竹笋时的对话,也不是孩子们能够理解的部分,不是语句本身不理解,而是孩子所关注的对象并不是一体的!“小阿姐一边挖笋,一边告诉我,小鱼你今天别回去哦,今天有一个戏班子,要在村子里做戏……”我能够感觉到这是我幼年那个时代里孩子们的语言,亦或说关注的东西,但我敏感觉察到这不是现代孩子们能够意会和感觉的!或者说这带着时代的烙印,恰不是孩子们的共性!或许儿童书籍是不是要表现孩子们的共性问题才能适合各个时代的孩子们阅读呢?

所以我感觉到当我讲述小鱼跟着小阿姐去镇子看戏的那个部分,是有些生涩的!我更感觉到这在孩子们脑海中无法形成画面感,当然就难谈及有共鸣和理解了!是不是小阿姐是小时候那十来岁的光景,所以就有了和五六岁孩子不同的关注点?我突然感觉到国内原创绘本中,缺乏的就是对这种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性的了解和理解,还只是能够朝向画面美和文化挖掘了!

 

也或许有这个部分的不理解,当孩子们看到一家人就餐的那一大桌菜时被吸引了,有孩子说“有笋子”我知道,他们的意思因为那是小鱼自己挖的!也有孩子叫“还有我捞的鱼!”

 

故事还是倾向于事情的罗列,而没有某个事情的细节深入,小鱼邀请小阿姐去放风筝,我说就像“谁的来,他也是清明节回去放风筝了!”储瑞阳理解说是孙丁诣!

可小阿姐却要在家洗碗,这大概也是孩子们不能理解的!作者是表示一种无奈呢?还是一种赞许的姿态?似乎两者都有!小阿姐带着羡慕却又有着某种说不出的语气:“老家没有这样好看的风筝,我不能去玩,我要帮妈妈看店,吃好晚饭后去行不行?”总觉得这里是在描写一个小大人的模样,是一种对自己幼年的回忆!却没有当下儿童亦或所有儿童天性的那种适应性!我时常觉得这样的作品称不上完全的儿童文学,只是成人在回顾自己的童年而已!

孩子们注意到画面上小阿姐在看更小的宝宝,吃过晚饭后却是下雨了,孩子们都说不能放风筝了!小阿姐邀请小鱼明天去看油菜花!

我不知道有多少孩子是回老家踏青祭祖的?我不知道有多少孩子们注意过乡村里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花?当我翻开油菜花的那一页时,孩子们还是有感觉!

“漂亮极了!”卢珣!

“美!”魏稚轩!

 

最后两页的书中讲述,带着成人的诗句感,我直觉无法讲述,我尝试更口语化的描述“白色的墙壁,蓝绿色的河水,金色的油菜花……”却有带着踟蹰朗诵了书中的拗口句子!

“清明很快就过去了,就像我们大三班小朋友一样假期很快就过去了,小鱼说,‘小阿姐,秋天我还会回来的,’秋天什么时候会会来?”我朝向孩子们问!

“夏天!”我好奇怎么说道夏天!

“夏天什么时候回来?”我好奇!

李子钰:“放暑假!”

“哦!”我恍然,“为什么小鱼会说秋天会回来呢?秋天又一个什么节日是全家团圆的?”

吉禹季:“劳动节!”错了!

沈昕:“中秋节!”

“是的,我知道你知道,看你眼睛就知道!中秋节也是全家团圆的节日。”

故事快要结束了,白色的墙不见了,蓝色的河水不见了,金色的油菜花不见了……

司鸿楠:“过年的时候也会回来!”对!

 

——了解孩子们对故事的了解!

 

“今年小鱼清明节祭拜的是谁?”

高昀:“爷爷!”

“那小鱼有没有说话?”
“是谁和爷爷说话的?”

“奶奶。”

“奶奶心里怎么样?”

“难过!”

“心里想着——”

“爷爷!”孩子说!

“阿地清明节也是去祭拜他的奶奶了,他真的舍不得奶奶离开他,他去祭拜奶奶的时候会说什么呢?”

卢询:“等我过年我再回到这里,给你最爱吃的东西,再用钱放在你这里。”

吉禹季:“他好舍不得奶奶,说,‘我很舍不得。’”

冒朱皓:“奶奶,你的樱花瓣还在这里!我采一些樱花给你!”

司鸿楠:“去世的奶奶就不能参加樱花祭,我有空就会回来看你的”

储瑞阳:“奶奶,我知道你最喜欢樱花,所以我就画一幅樱花的画给你。”

陈稀贝:“奶奶,我长大了,赚钱养妈妈,养爸爸,给爸爸妈妈买大房子住!”

……

“你回老家祭祖的时候有没有说些甚么呢?和祖先说话,你会说什么呢?”

左知鑫:“我一定再回来看你!

 

——补晨谈生活谈话!

 

今天晨谈只是谈清明节经历了!所以还没有谈一谈小朋友上个星期的动态,以给这个星期的他们以某种正向暗示!

“我来说一说上个星期的变化,左知鑫,你的思维变得积极了,一直在动手动脑筋,包括陈稀贝也是如此在努力!这边的司鸿楠也是!”强调不仅仅是坐直了就表示认真倾听和思考了,并针对刚才讲故事中对对话和沟通的要求而继续讲,“到幼儿园就是来学会生活,学会和别人说话,那么下课就容易发生矛盾,就是因为没有学会和别人说话的本领,就不能和别人愉快的生活!除了刚才说到的小朋友,这边还有,吉禹季,每一次都能积极的人,这边的陈家瑞也是每次都很认真,今天的张竣童是,今天的魏稚轩是,这边的刘唐语是,这边的李子钰是,今天的汤晓米和景洪博是,今天的沈昕是,今天的胡嘉妮是的,今天的司鸿楠是的,今天的冒朱浩是的,从上个星期开始冒秭赟也蛮给我震惊的,我以为她不再积极动脑筋了呢……”

 

(四)春天里的劳作

 

——劳作前的思虑!

 

清明来后,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小竹棒,看架势,这草地的围栏是非做不可了!我为何是这样的语气?因为我觉得很多时候大人与大人之间的沟通太诡异了!我讨厌目前的这种状态和氛围!我不知道我作为教师的权限到达哪里?我不清明我作为教师的界限可以到达哪里?我也在反思我自身生活于此长期形成的某种惯性,比如在幼儿园门口及小区散步和玩耍,亦或看看风景,曾经是不需要申请的!我也在反思我为什么认为没有申请的必要,因为我突然觉察到申请和没申请的那个执行结果并没有太大的本质差别!我以为当我们的出门活动需要幼儿园协助亦或和第三方进行沟通的时候我们需要申请!那样幼儿园对于老师而言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而不仅仅是一个看管!

我时常总觉得要让我的孩子们拥有沟通的能力,而我自身恰恰没有直面沟通亦或弄清真相的能力!比如是否因我班上周四去园门口及小区看樱花、看二月兰而导致门卫以后会阻拦其他班级出园门?一切就象雾团,没有人帮我们剥开迷雾,让我们彼此敞开并理解彼此的真实心灵!

所以我不得不犹疑:那我们给草地做一个暂时的围栏是否合宜?是否有人相信我有能力驾驭之?是否有人理解我有能力带领孩子们朝向美,带来美?是否有人信任我的孩子们所想做的这件事会有积极的影响?

我常常怀疑我自个儿的自信和力量,是否没有了欣赏目光以及信任姿态的滋养还能自强自立起来?

 

——给草地做围栏!

 

但孩子们似乎也是情势必然!和孩子们坦言大人们的担心,比如小竹棒会不会带来危险,比如做出的围栏会不会不好看,比如如何装饰之类!

老师和钱老师事先下楼去切小竹棒了,并且一个个的顶端还用软布头包扎了起来!一下子有那么多欣慰是因为那终于是可以迎合其他成人对安全的考虑了!或许如果没有他人的担忧,我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我觉得孩子们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面对之,何况他们需要有足够面对之的能力!但我又如何能向任何人作出这种安全保证呢?我是否也要慢慢朝向关注照顾饮食起居的生活而疏离关注精神和成长了?

说到装饰,孩子们当然说到纸,我也因孩子们的所说突然想到还是用彩色纸条排序进行装饰,这样每个孩子都能有充足的参与性!只不过我们也说到纸条遇到雨那要怎么办呢?孩子们说当然可以补做呗!

那好,带着剪刀和绿黄纸条我们下去开始制作草地围栏吧!

摆好小竹棒的间距,许老师挖伤,钱老师插小竹棒,我来绑小竹棒上的绳子并开始分配孩子们三个人一组给每一个间距之间做装饰,阵势很是浩大!

前面做完的孩子们,不断把力量添加给孩子们分组的孩子们!

陆续有家长来接了,还有三两组继续埋头干着!当然必不可少的有其他班级的家长带着孩子们开始围观了!

“哦!这个是保护草地的!”有一个奶奶牵着孩子远远地看着这里,一边和孩子们说着。

“是啊,这个草地要好好保护啊!”有一个妈妈似乎在回应着孩子的话!

“做的这个就是为了保护草地!”又一个奶奶在对孩子做着解释和介绍!

……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站在那里,看起来象个老师而不是家长的样子,所以那些个家长们才会如此和孩子们对话!却又觉得不是我,总是这围栏让人们有了某种意识!他们不再也无法视若罔闻地从上面踏过!

晚上时,大六班的老师和我谈到他们班小朋友看到围栏说起做标牌的事情,我犹疑着想着:围栏还是让人们有了对草地的某种意识滋生了!

当然我也注意到,不同的大人和孩子拥有不同的对话内容和语气,我突然意识到这才是养成不同孩子行为应对模式的根本区别所在啊!

 http://s1/mw690/001ahDOWgy6I07dJRBu70&690

http://s12/mw690/001ahDOWgy6I07e2K95db&690

——朋友之家做种植还是饲养?

 

    虽然我有心想要放弃让孩子们种植和饲养,毕竟给草地做围栏、给草地浇水也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但我还是决定和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这个计划!也就是每个朋友之家可以决定种植一种植物,每天傍晚把它送到泥地里去吸收晨露,每天早晨把它从泥地里拿回朋友之家来,学会以这样一个简单易行的方式来学会照顾某个事物!也可以决定养一种自己能够养的动物,比如蝌蚪之类!但我又无法界定养的动物类型标准,所以在和孩子们讨论的过程中还是放弃了!最后我们统一建议每个朋友之家来种植一个种子,看谁的先种下?谁的先发芽?可以来告诉我,我来帮忙记录并进行比较和评价!呵呵!有了某种比赛竞争的意识,孩子们似乎来了一丝劲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