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年,我们的穿着如此“朴素”

(2015-03-24 20:33:42)
标签:

文化

社会

历史

那些年

那些事儿

分类: 情感记忆

 

那些年,我们的穿着如此“朴素”

 

现在,起码在城市,几乎每个家庭都在为那些样子过时却还没有穿烂的衣服发愁,原本整理好可以送给农村亲戚这条渠道,也早已随着农村的日渐富裕不再通畅。无论春夏秋冬,时刻变化紧跟世界潮流的时装款式令人眼花缭乱,男男女女花枝招展一般的穿着将所有有人的地方都自然装扮成了五彩缤纷的图画;单的棉的绸的纱的毛料的毛皮的还有各种各样搞不清楚的面料,从内衣到外套从毛衫到大衣从里到外各种各样的衣物让人们越来越潇洒越来越舒适。每天早晨出门之前人们仍然会为穿着发愁——穿什么衣服好呢,可别跟别人撞衫,要让自己最美,不能和昨天重样,要符合工作或聚会或休闲的氛围,真让人头疼。

可是,凡是经历过的人,或许还记得1970年代之前的日子,我们也曾为了穿着纠结。

那时的人们,穿着方面是完完全全的朴素。老老少少几乎都没有什么更多的衣物,春秋天和夏季或许还有一两件换洗的衣服,冬季几乎所有人差不多都是一套衣服穿到头;男女老少衣服的颜色都差不多,多数是蓝色或黑色系,只有小孩子或是新媳妇,会穿着一些亮色或是有点花色的衣服,衣服的面料也几乎全部都的棉布,如果谁有一件的卡或是的确良衣服,那肯定会引来一众人等的巨大艳羡。而衣服的款式也简单且统一,貌似军装、中山装、列宁装就是跨越性别年龄各中角色各个人群通用的款式。

即便是这样的衣物,也常常洗得发白,又往往穿在身上并不合适,那或许是从父母或是兄长姐姐那里传承下来的,当时的家庭,是没有能力为几个孩子每个人都准备合适的新衣服的。衣服最容易烂的地方是屁股、肘部和肩膀,随不同年龄段从事不同工作的主人而位置不同:小孩子坐在凳子上爱扭来扭去,屁股蛋位置就会磨出大大小小的烂洞;需要用肩膀劳作的工人,肩膀位置就很容易磨破;而趴在工作台上工作的人,则胳膊肘先破损的几率就大一些——于是,手巧且节俭的主妇们,在辛苦一天之后,就会就着昏黄的灯光,一针一线将破损的地方用尽可能同色系的补丁织布,一圈一圈的线脚构成一个个类似射击靶的图案,随着主人满大街的招摇。

那时的冬天好像特别的冷,现在终于想明白原来穿了几年甚至并不合适的旧棉袄里面除了一件秋衣之外并没有今天叫做保暖衣之类的东西,就连毛衣毛衫绒衣之类的,也不是谁都能消费的奢侈品。几乎所有普通家庭的孩子的手脚冬天好像都会程度不同的被冻伤,茄子根辣椒煳等等一应治冻伤的土方家长们好像都尝试过。比例不小的孩子冬天会拖着一条条脏兮兮的鼻涕,衣服的不保暖教室的寒冷想来是主要的原因。

也有有心的妈妈会将节省下来的劳保线手套拆出线来织成线衣或线裤假充毛衣毛裤,是那样一个年代别有滋味的妈妈牌的温暖。

那时的孩子也要穿叫做队服的衣服,上身白上衣下身蓝裤子脚上白球鞋是多少孩子最憧憬的礼服和时装,一个班级都穿上队服也仍然会有色彩上非常严重的跳跃,即使是所谓的白上衣也可能在类似于灰和接近于黄的色系间广泛分布,而裤子更是可以将蓝色家族诠释成数量众多的大家族——即便如此也已经让各个家庭经历了巨大的挑战和煎熬,不知道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完成了这样一个神圣的任务。

那时的衣服多数是需要自己制作的,只有特别富裕的家庭才可能会买成衣或是找裁缝制作。那会儿买布料或是买衣服都是要用到一种叫作布票的东西的,布票的定额是按人头确定完全不会考虑个头大小——谁家的孩子长的特别高那是一件令人发愁的事情,做一件衣服要比别人多费多少不了上哪里去弄更多的布票!结婚生孩子好像可以凭证明领到特殊的定额,新被子新衣服小孩子的新包被倒是体现了物资匮乏时代的特殊的温情。

家中老人废物利用制作出全家人一年的鞋子,从撕破布搓线绳打袼褙裁鞋样纳鞋底做成鞋中间该有几多艰辛几多爱,细心地在鞋底上刷上桐油又该是怎样一种远见和关怀。

那时的衣服应该是完全不会浪费,新衣变旧衣,旧衣传弟妹,再烂了变补丁或是小孩尿片,或者成为做鞋的原材料,最不济也可以撕碎变抹布,称得上绝对的环保。

面对衣柜中塞满却仍然感觉明天早晨不知道穿什么的纠结,突然拉开了记忆的闸门,忆苦思甜之后却依然对明天早晨身着光鲜衣服出门充满期待。时代的变迁,让我们拥有了对时髦服装选择的自由,珍惜生活适度节制欲望或许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正确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