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拿所有“民俗”都当宝贝

(2015-03-18 12:31:47)
标签:

民俗

时评

文化

社会

旅游

 

别拿所有“民俗”都当宝贝

 

    民俗,多数是与文化和历史内涵相关联的,某一地区的某一民俗,总是能够反映或大或小范围内生活的人们的特定文化背景、生活状况,或者历史沿革等,这也是其价值之所在。但是,并非一说到恢复、抢救、保护传统民俗,就把所有旧的习俗都完全彻底的拿过来,不分优劣的加以恢复和推广。

    近年来,传统民俗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迅速消失或是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努力之下,对于传统民俗的挖掘、保护、抢救、推广得到了极大的重视,成效不小,称得上是可圈可点,许多传统民俗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重视,继承了历史和传统,延续了民族的的血脉。这其中,一些关键人物的贡献功不可没,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冯骥才先生,我们应当向他致敬。但是,在传统民俗的挖掘和恢复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错位和偏差,需要引起足够的警惕,需要采取专门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

    问题之一,是对于各种各样的民间习俗不分良莠全部拿来当作祖宗的优秀遗产宣扬、推广、利用。

    2003年,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过这样一篇文章,沿海某地盛行用童子尿煮鸡蛋,一些人认为它可以大补。为接童子尿,该地所有小学里都有人端着脸盆在排队,有的还要找校长和班主任走后门(据2003年3月17日《中国青年报》)。单从尿的成分分析,是根本不可能起到治病健体的作用。而且就从生理学角度讲,尿作为人体新陈代谢后的排泄物,反复饮用,显然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另外,人们在接“童子尿”时,要站在左边接,据说这符合男左女右的传统。从这些情况分析,如此盛行吃童尿蛋,无疑是科学知识和文明精神的缺失,显然只是沿袭了一种传统的风俗习惯,对于这样的风俗习惯,不仅不能推广,肯定要科学引导加以摒弃才是。类似的民俗其实还有不少,比如寺院抢头香、烧金箔;比如家中有病人将中药渣子倒在路上让人踩,期待病气被别人带走;门头悬挂“照妖镜”对着他人大门或者窗户等等都属此列。

    问题之二,是出现一些了一些断章取义、有意无意曲解甚至完全生造虚设的伪“传统民俗”,对于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民俗的戕害和影响不容小视,大有“李鬼”战胜“李逵”之势。

    这样的伪民俗,多数出现在景区景点或是国家有资金要大力扶持的领域,几乎在各地都可以看到。比如不断涌现的完全出于商业目的的这个节那个会,搞的声势浩大、花枝招展,且一般都宣传深厚的历史和人文积淀和内涵,也挂上一个节会这样一个属于民俗庆典之类的招牌,但是只要你稍微留意,就会发现这样的节会完全找不到其与百姓生活的关联,看不到丁点与习俗有关的内容,完全是生搬硬造,只为了赚取游客的金钱,或是变成所谓节会搭台,经贸唱戏的工具。也正因为这样一个原因,景区和有关人员热热闹闹,忙的不亦乐乎,但百姓多是冷眼视之。类似的还有景区里普遍存在的所谓娶新娘、入洞房之类的,也属此类。而一些普通百姓也出于文化层次较低或者带着某些自己的私人欲求,也在不大的范围内创造一些新“传统民俗”,也同样要加以注意,比如所某年因无春不能结婚,某年韵月需要给母亲买鞋等等,不留意的话影响也颇大。

    问题之三,是对于民俗利用的多,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少;过度的利用已经使原汁原味的民俗内容和性质异化,变成了脱离于生活的纯粹的演艺内容。比如有的地方为了招徕游客,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场合地表演所谓的“民俗风情”,严重伤害了特定风俗的庄严感、神圣感和持有群体的情感;很多传统村落变成了景区之后,原本原汁原味的民俗过度商业化,异化为纯粹的商演节目,且根据商演需要随意改造改变,且从一年一次两次变成一天几次,喧闹之余,倒使真正的传统民俗彻底的消亡,甚至比不管不顾让民俗自生自灭消失的更为彻底。

    对于那些明显违背科学,与文明相悖,与时代脱节的民俗,不妨整理之后让其进入博物馆展示即可。在保护民俗的过程中,适度合理利用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前提一定是要充分尊重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特定内涵,尊重文化遗产中蕴涵的风俗、信仰和情感,不能为了追逐经济效益虚设假造“传统民俗”,对传统民俗进行破坏性的商业包装。对这类各种各样的伪民俗,专家学者要进行专题调研和揭露;有关部门不能袖手旁观,要采取措施予以正确引导和坚决制止;普通百姓也要擦亮眼睛稳住神,不要受这些伪民俗的欺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