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善,无需理由

(2011-10-09 09:28:25)
标签:

原创

杂文

杂谈

向善

道德

实话实说

时评

分类: 心灵点滴

 

 

向善,无需理由

 

很多人,总是很在意行善之后的得与失,也特别在意善行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褒奖或是精神物质方面的所得,甚至因此不在对各种事物封闭起了本应给予的温暖和善意。当今的社会,也因此变得冰冷。

其实,这个结局,是对向善之心的本意的扭曲认知导致的错误结果,也算得上是商品市场经济时代一切建立在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之上的一种滥觞。

对善心善行付出的自我封闭、拒绝和排斥,正是给予这种扭曲前提下的必然结果。一个成熟的社会,需要所有的民众都时刻抱持向善之心。而要将当前冷漠社会变得温暖,需要的就是大家彼此的善意、善心、善行的共同培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首先对向善的根本做一下正本溯源。

如果,每付出一点对他人的善意,给他人提供一点点帮助,就斤斤计较是否会得到相应或者更多的回馈,我相信,这样的善心不会保持太久——善心的付出,从来不是商品交易般的那么等量、那么直接、那么及时,往往的,善心的回报,是以善意的传递、更大范围的广大以及最终实现社会的更加温暖这种方式来表达;甚至,有些时候,付出善意善行之人,自己最终也看不到明确的回报,而事实上其所付出的善心善行早已在自己不曾知道的地方、在自己永远也不会认识的人们中间传递——对善意是否有回馈的执着,只能证明其实自己还需要在这方面好好修炼,自己所持的善心,还并不纯净;纠结,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向善,其实不需要别人的背书,不需要过分在意他人的认可,甚至不必太在意是否会有补偿和回报。

向善,不需要任何的理由。

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既然是向善之心所决定的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在意老人是否说了谢谢以及其他,只会因为自己有能力帮助了需要帮助之人感到快乐;

走在路上,搬开可能绊住行人或车辆的砖头瓦块,何曾想到是否有人看到或是欣赏表扬几句,想到的恰是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事故的快乐;

送还商贩多找的钱,也并不因为商贩或惊喜或感激或冷漠的作为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因为,自己按自己的向善之心自然而然的做了该做之事,收获的已经是快乐;

生活在这样的快乐中,无疑是最大的幸福。能够有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收获的必是快乐和愉悦,这是毋庸置疑的。

即便是现在很多人很恐惧的对老人的关爱,其实也并不是问题——网络媒体所关注的,恰是因为其少、其和大多数人的作为相违背,才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一些媒体的炒作和夸大事实,放大了真实的事实;更关键的,其实还是有意无意的对善心善行这些道德层面的问题的边界无限放大,将本应法律层面解决的问题用道德方法来搪塞。

事实上,现在出现的对施以善行之人进行讹诈的事情,其实是将不同性质的问题混淆在一起导致的一种混乱解读——那样的事情,已经和道德层面的问题无干,是法律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是绝对应该严惩的事情。而把两者不同性质的问题混淆,只能证明当前部分执法者是多么的无知和愚蠢,更兼在个别案件上的刁滑——看似对所谓弱者的同情和倾斜,其实是对社会道德的故意戕害和公然挑衅。

道德的权威,有时很需要法律的公证来强化。

但是,作为每一个个体,是不能等待法律来创造一个所谓的良好道德环境之后才来表达自己的向上之心的。所有的人,都应当无时无刻展现自己的善心善行。因为,归根结底,向善,只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是自己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是自己选择的一种有尊严、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是自己所理解的一种对幸福的诠释。因此,甚至可以以为,向善,其实终究为的是自己。

于是,向善,便成了快乐的源泉;于是,以善意行事、助人、利他,也便成了不用纠结付出和收益孰多孰少的极为轻松的事,不再会对善行善心能否获得回报以及回报多少不再过分的执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