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都江堰

(2017-11-14 00:10:00)
标签:

阿拉摄影

旅游

图片

文化

分类: 各地风光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P2(岷江内江)

都江堰 P3(都江堰南桥)

都江堰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原名为“普济桥”,曾多次损毁,南桥的最后一次改修,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


都江堰 ↑P4(都江堰南桥)

都江堰 ↑P5(景区外

都江堰 ↑P6(景区外

都江堰 ↑P7(景区大门)

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都江堰 ↑P8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 ↑P9

都江堰 ↑P10

都江堰 ↑P11(卧铁

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


都江堰↑P12(卧铁游客看到的这四根卧铁是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都江堰↑P13

都江堰 ↑P14

都江堰 ↑P15

都江堰 ↑P16

都江堰 ↑P17

都江堰 ↑P18

都江堰 ↑P19(伏龙观)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其下临深潭,传说因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

都江堰 ↑P20(伏龙观)

都江堰↑P21(李冰像)

1974年都江堰迁建安澜索桥,工人第一次在河床内挖出石人。后来,这尊石像被文物专家考证为李冰像,被移往伏龙观供奉。由于李冰像上镌刻有“建宁元年”字样,证明为东汉建宁年间所造。


都江堰↑P22(离堆公园)

都江堰↑P23

都江堰 ↑P24

都江堰 ↑P25

都江堰 ↑P26

都江堰 ↑P27

都江堰水利工程篇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江堰↑P28(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都江堰↑P29(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都江堰 ↑P30(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都江堰↑P31(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都江堰↑P32

都江堰 ↑P33

都江堰 ↑P34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P35(宝瓶口引水工程)
宝瓶口"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

都江堰 ↑P36(宝瓶口引水工程)

都江堰 ↑P37(宝瓶口引水工程)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都江堰↑P38(宝瓶口引水工程)

都江堰 ↑P39(宝瓶口引水工程)

都江堰↑P40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

都江堰↑P41

都江堰 ↑P42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

都江堰↑P43(安澜索桥)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全长约500米。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


都江堰↑P44(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
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余秋雨曾说过:“中国历史上

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身临此境,深感古人的智慧博大。


 

拍摄地点/四川都江堰

摄影/阿拉摄影/2016.11.10

文字/部分文字选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都江堰南桥
后一篇:熊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