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艺术的瑰宝。而京剧艺术档案是使得这一艺术瑰宝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真实记录。
北国江城吉林市具有丰厚的京剧文化底蕴
在中华京剧艺术大家庭中,吉林市的京剧艺术奇琶曾绽放出美丽的光环,在京剧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厚重的一页。20世纪初,从吉林巨商牛子厚出资创办京剧喜连成科班,培养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开始,吉林市就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解放前的几十年中,单是演出京剧的茶园就有多处,京剧大师梅兰芳、京剧山派代表唐韵笙都曾经在吉林市长期演出。可见,吉林市有着丰厚的京剧文化底蕴,为解放后京剧艺术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解放后,吉林市的京剧事业日益繁荣
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不久,由政府出面组织了京评剧班子,在新庆剧院恢复演出。1948年6月,新庆剧院改名为 胜利平剧院;
1949年1月27日,胜利平剧院改为吉林平剧团;1950年2月4日,吉林市平剧团改为吉林市京剧团。从1950年到1987年,在长达近40年的时间里,吉林市京剧团不断壮大,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京剧艺术档案。
辉煌的京剧艺术历程有档案记载
吉林市京剧艺术档案是吉林市京剧团撤销后,从吉林市艺术研究所接收进吉林市档案馆的。京剧艺术档案共分剧目类、个人业务类、形象类三大类。剧目类包括自编剧目、移植改编剧目、传统剧目、学演剧目;个人业务类包括编导人员、男演员、女演员、舞台美术人员、乐队伴奏员;形象类包括剧目排演的剧照、舞美及服装设计等。京剧艺术档案共有284卷,时间跨度为1950年到1987年。
几百万字的创作稿凝聚着创编人员的智慧和心血
吉林市京剧艺术档案因其内容丰富、种类齐全、时间跨度长,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京剧自改剧目档案中,有排练本、修改本、作者手稿、创作素材考证、唱词、音乐初稿、曲谱、讨论记录、调度图、场记、演出日记本等,内容涉及34个剧本。其中,1950年根据电影《祥林嫂》和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贞节坊》剧本,距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
众多的业务档案记录了演职人员献身京剧艺术的历程
吉林市京剧团个人业务类档案保存了剧团65位编导、演员、舞美及乐队伴奏人员的个人档案材料。其中,著名京剧编导张啸宇的艺术档案包括:艺术人员业务工作表,“我从事京剧工作的经历介绍”
,在报纸、电台刊发的稿件,剧目节目单等;特别是长达3000多字的“我从事京剧工作的介绍”
,不仅反映了张啸宇本人所从事的京剧事业的经历,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吉林市京剧艺术发展的历史。
演员王凤裕艺术档案有艺术人员业务工作表,参演剧目节目单、说明书,1980年荣获省戏曲汇演二等奖证书。
具有40年艺龄的演员卢桂钧在艺术人员业务工作表中记录了其主要行当、兼演行当、擅长工艺、师承剧目角色和自学剧目的角色,以及从1943年开始参演的剧目,从中可看到经历新旧中国京剧艺术演艺生涯的一名老艺人的艺术人生。
舞美人员崔继高的个人业务档案中有从1961年到1987年个人参与的舞美设计、化妆剧目介绍及获奖情况,发表在《江城日报》的关于评论崔继高设计的《灵燕锁蘖龙》的文章,1981年获舞美设计三等奖证书,还有《百花公主》舞美设计图等。
无声的剧照、设计图纸再现了当年的演出情景
形象类档案资料保存了《龙潭燕》《望江岭》《智取威虎山》等43个自创剧目、移植改编剧目、传统剧目及学演剧目的剧照、人物造型图、服装设计图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年声情并茂的舞台景象没有留存,我们只有通过照片来领略剧情和人物场景了。
昨日辉煌与档案同在,明朝更灿烂
吉林市因有牛子厚创办京剧喜连成科班而与京剧艺术有着不解的文化渊源,被誉为京剧的第二故乡;吉林市京剧团曾经有陈正岩(1961年拜李少春为师)、被称为“小白玉燕”的王凤燕(1960年拜梅兰芳为师)等著名演员阵容而蜚声国内外;1959年,神话京剧《龙潭燕》作为向建国10周年献礼节目,应召进入首都北京,并在党中央所在地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人汇报演出……。吉林市京剧团由于种种原因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作为记录和反映吉林市京剧艺术历史和辉煌成就的京剧艺术档案,对研究吉林市京剧艺术发展史,传承和繁荣京剧艺术事业会起到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作者为吉林市档案馆副研究馆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