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细品老北京之西什库教堂

(2020-04-18 20:55:43)
标签:

西什库之战

庚子事变

义和拳

 冬日下的西什库教堂较之秋天别有一番味道,虽然是礼拜天的下午,但教堂的教徒们仍然络绎不绝。此外,还有不少摄影爱好者挎着各式相机光顾于此,我们也混迹与其中。西什库教堂做为一座天主教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属少见,关于它300多年的历史令国人十分纠结。

 细品老北京之西什库教堂

                  1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西什库教堂

1.   西什库教堂(又称北堂)的沿革

北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二(1703)年,法国耶稣教士洪若、刘应治好了康熙皇帝的顽疾,这是西医在中国历史上初露锋芒,因此康熙特赐西安门内蚕池口(今老北京图书馆斜对面)的一块地皮,供法国传教士修建教堂,称“救世主堂”即北堂的前身。后因“救世主堂”距离紫禁城过近,光绪十四(1887)年,慈禧借故中南海扩建,由清政府拨银四十五万两将其拆迁西移至西安门内,选择原皇家库房“西什库”旧址重建,又称西什库教堂。1900年庚子事变后,对教堂整修后,形成今天建筑规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北堂与1958年被关闭。1985年国家拨款重修,开始恢复正常宗教活动。

2.   命运多舛的北堂(西什库教堂)

北堂的历史非常具有代表性,从受康熙恩典兴建“救世主堂”始,只红火了短短30来年。雍正登基后随即颁布“禁教令”,勒令洋教一律停止传教活动。后来各教会又逐渐恢复传教活动,时至清中叶,民间反洋教势力与西方教会不断发生摩擦,清政府于道光七年(1827)干脆查封了救世主堂(北堂),并没收全部教产。1860年第二次烟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武力威迫清廷归还北堂于教会。后于光绪十四年(1887年),由清廷出资动迁至现址西什库大街33号,称为西什库教堂即新北堂。因此西什库教堂是中国唯一一座“被敕建”的教堂。

1900年发生庚子事变,西什库教堂成为义和拳攻击的重点目标之一。 1900615日,端王载漪率领拳民及清军千余人围攻西什库教堂。当时教堂中有教士及教徒3000余人,仅有法国和意大利士兵40余人,面对猛烈的攻势,守方依仗着西什库教堂高大的院墙拼死据守。据记载:战至半个月时,教堂内教民和儿童死伤400多人,粮食、骡马都被吃光,开始食用院内的树皮和野草,教徒们始终进行着顽强抵抗。

而攻方从开始的拳民,到先后投入朝廷精锐武卫中军、武后卫军、虎神营、神机营、火器营,但清军最终没能破城。直到816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组建了专门的解救队解围时,驻守教堂的部队指挥官及教堂的主教都已先后战死。在这场长达二个月之久的西什库教堂保卫战中,义和拳和清军被杀死600余人,教父教民死亡400多人,联军死伤10余人。

在庚子事变中,京城著名的四大教堂:东堂,地处王府井八面槽,初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南堂,今宣武门教堂,始建于顺治七年(1650年);西堂,地处西直门大街南,始建于雍正元年(1723年);三堂皆被拳民攻陷并遭焚毁。只有北堂巍然屹立,西什库教堂也因此而一战成名。

庚子议和后,清政府赔偿出资重修了损毁严重的西什库教堂建筑,形成了目前西什库教堂的建筑群。此后的40多年中,无论是清帝逊位,军阀混战,北平沦陷,还是重新光复,北堂如同一名隐士默默地置身于喧嚣的都市中。

1949年政权更迭,北堂超然的日子宣告结束,在毛泽东眼里西方宗教就是帝国主义的同义词,神职人员统统是间谍。在这个逻辑框架下,ZG对国内的各教会进行所谓社会主义改造,使教会与其海外的母会脱离关系。1958年又发起“献堂献庙”运动, 实行各教派联合礼拜,将信徒集中在少数教堂中,大部分教堂都“被献出去,支援社会主义建设。这实质上是一场变相的宗教围剿,以北京为例,全市原有基督教(新教)大小教堂大约60座,经过合并,只剩下4座。西什库教堂在这场运动中也未能幸免被上缴国家,教堂收藏的教会藏书悉数移交北京图书馆收藏。这批馆藏书籍中含有一批稀有文献,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西什库教堂成为北京图书馆内部藏书馆,WG中没有受到HONGSE风暴的荡涤,实属不幸中的万幸。七十年代末期,这里的藏书馆对内部开放,但由于部分藏书涉及到清末详尽版图,因此严禁外国人借阅。

改革开放后,ZG宗教政策逐步开禁,1985年西什库教堂正式交还给天主教三自爱国会,北堂获得重生。

3.   教堂的建筑特色

西什库教堂是北京市内最大的教堂,由于是“被敕建”的原因,其建筑风格在保持哥特建筑特色之外,融合了大量的中式建筑元素。首先是堂前面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中式四角琉璃瓦碑亭,亭内立有乾隆御笔碑,及光绪十四年迁建北堂碑记;大堂台基三面环以汉白玉栏杆,东侧的假山石更透露出浓厚的中国气息,此外我注意到大堂两侧分别建有以龙头形状的漏水檐(图2),称得上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细品老北京之西什库教堂

2 大堂门前的两座四角亭及汉白玉围栏

 细品老北京之西什库教堂

3 龙头流水檐完全融入哥特建筑

 细品老北京之西什库教堂

4 教堂内景

教堂除了在“硬件”上中西融合之外,在“软件”方面也有独到之处,最有意思的莫过于教堂内的两幅别致的圣像画,堂内东忏悔室里挂着一幅身着清朝皇家盛装的圣母圣子像(见图5),这多少有些媚俗的嫌疑;西侧忏悔室墙上悬挂的圣像更加蹊跷,母子二人身着明代龙袍(见图6),而圣子头上却没有光环。我就此请教堂内的一位老教友,旁边有人插话:“这属于文化侵略。”我不以为然地反驳道:“那么佛教、伊斯兰教不也是外来宗教,是不是也同属文化侵略的范畴呢?”插话人无语,遗憾的是老教友也不知所以然。

 细品老北京之西什库教堂

5 东侧忏悔室内身着清代皇家盛装的圣母、圣子

细品老北京之西什库教堂 

6 西侧忏悔室内明代龙袍加身的圣母、圣子

西什库教堂历经庚子靖难(未遭破门之灾)、兵荒马乱的北洋政权、日伪时期,又阴错阳差地躲过了文革的红色浩劫,院内主体建筑群保存完好实属难能可贵。

 

4.   盛世重生

今日的西什库教堂适逢新中国以来最为宽松的政治环境,教堂在两位神父的主持下,积极开展传教活动,从教堂外甬道两侧贴满的通知中,可以体验到教堂各种繁忙宗教活动。

 细品老北京之西什库教堂

7 神父居所位于前院的路边

教堂前庭的甬道东西两边各有一座神父的居室,门前挂着铭刻主人姓名的小铜牌,旁边停放着一辆自行车,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贴切,似乎昭示着上帝与我们很近(不像佛堂那样僧人的禅房都要设在隐秘的角落,方丈们更让人感觉神秘莫测),教堂内外一片祥和,每逢游客光顾都不乏教徒们会主动、友善地和你攀谈,介绍天主教义,以及教堂的概况。这些教徒当中年轻人不在少数,而且看得出来他们的知识结构较高,由此映衬出天主教在中国欣欣向荣的明天。我虽然身为无神论者,但从心底喜欢教堂里肃穆、虔诚、淡漠功利的氛围,由衷的希望天主教、基督教在我国迅速发展,与佛教共同担负起拯救民族信仰危机的重担。再见西什库教堂,愿你的明天更美好。

  2012.2.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