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嘉仓群—一—隋唐王朝的囤粮基地
(2013-02-03 17:24: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转载 |
含嘉仓,是隋唐两代东都洛阳城内的一座用以储藏粮食的大型国家仓库之一,据勘探和发掘,含嘉仓周围共四百多座粮窖,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仓城或仓群。
含嘉仓储藏的粮食品种和数量,据《通典·食货志,卷七》记载:“隋代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大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可见大米和粟是各粮仓储藏的主要粮食品种。窖160号至今还存约有五十万斤粟灰,在不少窖的底部都残存有粟的痕迹。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含嘉仓储藏粮食5833400石,(《通典》卷十二)。另外,还有两刻铭砖上记载着储藏小豆。既然,含嘉仓里存储这么多粮食和这么多品种,那么,它的管理制度和管方法怎样呢?
从刻铭砖上的文字内容不难看出,在仓城内有“粮窖区”和“管理区”的划分。所谓“刻铭砖”实际上就是镌刻或书写在砖上的一种“帐簿”。根据唐代文献记载:“凡凿窖嚣屋,皆铭砖为庾斛之数,与其年、月、日,受领粟官吏姓名。又立碑如其铭”(《旧唐书》卷四四《职官》三)。可见设置“铭砖”是隋唐时期管理仓窖的一种制度。如果仓窖中所储藏的粮食经过检查,与铭砖所记载的数字出入较大,那就要对主要管理含嘉仓的仓史,以至武装守卫仓区的左右监门(校尉),都要一一查究。如是正常现象,因为铭砖在实际数量之下,镌刻有“耗在内”三字,事实上这与我们今天的定额仓耗差不多。这种作为“帐簿”用的铭砖,在粮食入窖后,随同粮仓密封于窖内,密封后的粮窖,成了一个个的土包,若没有标志,势必给查找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在封堆的外面,“又立牌如其铭”,其内容与“铭砖”完全相同。可见其管理制度的严密性。
其实,这一项制度,是与隋唐整个仓储制度分不开的。唐高宗很重视国家储备储备。他把粮食仓库分为诸色仓(即中央重点之粮仓)和正仓(即州一级管辖的仓库)凡粮食之属出纳决定之权归于仓部,保管及具体收发之权在于司农寺。鉴于对各色粮食进行分仓储备,分仓管理和专仓核算的要求,那时候,对粮食出给采取了分仓发放的管理办法。凡粟出给者,每一屋一窖尽,胜者附计,欠者随事科征。非理欠损者,坐其所由,令征陪(赔)之。凡出纳帐,岁终上于寺焉”(《唐六典》卷十九·《司农寺》)。每屋、每窖一般铭刻有储存的数量和受领官员的姓名,以及受领年月,从交付之日起由其负责。支出时以一屋一窖尽为原则,这样作不仅可以随时掌握付出的数量,而且可以比较正确地核算出每一屋、一窖粮食损失、损耗数量,以便分清性质,作出处理。
国库中,对各色粮食的储存期,及储存期间的损耗定额,也有明确规定。《唐六典·司农寺》讲:“凡粟支九年,米及杂种三年”。损耗定额根据贮藏年限加以确定,《唐六典,司农寺,太仓署令》注称:“贮经三年,每斛听耗一升,五年以上二升”。当时,十斗为一斛,故损耗率一般确定在百分之一、二左右,凡超过此率,造成损失者,追究责任,并令其赔偿,或给予其他处分。
仓城的管理还有一套机构,《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三》载:“太仓设,令三人,从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下。府十人,史二十人,监事十人,从九品下。令掌九谷廪藏。丞为之贰”。上述记述使人们对太仓的管理机构有了一个较准确的了解。太仓是这样,同为大型官仓之一的含嘉仓大体上也应如此。因为有的文献在记载仓窖的管理机构时,根本就不提仓本身的名称。另外,刻铭砖上的内容与文献上记载,基本相同,只不过更为详细。从发表的八方铭砖上的记载可知,当时管理含嘉仓的官员有输典(租典)、正纳录事、仓史、监事、丞令、寺丞知仓事、左监门、押监使、监仓御史、副纲、知仓事、金吾卫长、仓官监事、右监门校卫等十六种之多,有文官亦有武将……但是,含嘉仓本身的管理机构也因人因事而不断改变。
含嘉仓的保管方法大体是通过低温、缺氧、防潮三种措施。防潮措施的处理经过五个步骤。第一是加固夯实。在窖底垫上一层二至四厘米厚的干土夯实,增加牢固性。第二是用火烘烤.使窖底和窖壁变成红烧土,有的还把烧灰留在窖底,以增加防潮作用。第三是涂抹“防潮层”。涂抹一层一至二厘米由红烧土、碎炭渣、灰烬以及调合剂的混合物。调合剂可能是用桐油。第四是在“防潮层”上面,遍铺木板或草和糠。木板铺砌的方法有错缝平铺和并列横铺。有的只铺一层;有的则二层、三层。有的用草;也有的用木板和草交替铺砌。第五是把谷糠铺在木板或草上,厚度五十厘米左右,上面再铺苇席或蒲席。窖壁铺砌壁板,是与装粮同时进行,不用铁钉或榫加固。除镶砌木板外,并竖有木箔或荆,箔的里面还有两层席,席与席之间,还用糠填充。
密闭,把粮食与空气隔绝,采取的办法,就是在粮食上面即窖顶盖席,席上垫一层谷糠(四十至六十厘米),糠上再垫席,‘然后用黄土密封成突起的圆锥形,利于排水。空窖的顶盖是用圆木或板条搭成伞形的木架,架上铺席、铺草,涂抹草拌泥。所有窖顶都大于窖口,高出地面,防止水浸。
低温,更是含嘉仓储粮的特点,因为它本身就是地下仓。
以上这些保粮方法是科学的。通过密闭,把粮食与空气隔绝,不受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以保持干燥低温常状,菌虫无法繁殖,发芽条件消失:由于缺氧,粮食呼吸减少,新陈代谢缓慢。这些都是地上粮仓很难办到的。元代王桢在《农书》中赞叹:“深藏胜仓庚“。
含嘉仓在隋朝建筑以后,历经唐宋二代相继使用,特别是唐代“安史之乱”以前,含嘉仓处于最兴旺的发展时期,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它才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大型粮仓。
后记:近期一些报刊登载有关我国古代粮食流通方面的文章,文笔活泼而演绎颇多,不足为研究之史料。今起选摘业内早年已有之成果,弥补电子版之缺憾,以方便同行之研究。如有谬误之处,在于本人编校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