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市杨毅创建的米仓里书院

分类: 图书馆捐赠中心 |
杨毅于1993年创建米仓里书院。杨毅于1944年10月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新场镇新场坝社区居民。他继承父母遗志,信守对父辈的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起传承父辈遗风的义务。在20世纪90年代初,将父母留给他的近千册书籍归类整理,利用自家房屋,开办“图书馆”,免费供周围邻居借阅。30余年来,他藏书达5000余册,涵盖了社科、文学、经济、管理、医学、少儿、生活等10多个科目,免费向青少年学生及社会各界开放。他还主动与新场小学、涪阳中学等建立结对,免费为学生提供读物。通过信守对父辈的承诺,他把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全部倾注到了群众图书馆中。
父辈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杨毅,使他养成了嗜书如命的习惯。刚满18岁,他就选择到艰苦边远的新疆参军。在部队期间,他接触了到更多的书籍,特别是《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向雷锋同志学习》等文章对他影响很大,使他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1965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父母过世后,将家里的藏书全部留给了他,杨毅说,这些书是父母留给他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一定要好好地传承下去,一代一代传给自己的后人,带动影响身边更多的人。
20世纪90年代,打工潮兴起,留守儿童逐渐增多,而乡村书籍匮乏,文化生活缺失。杨毅和妻子屈华商议,开办紫桂园图书馆,免费对外开放,为群众特别是孩子们构建一所精神家园。
说干就干。1993年,杨毅腾出一间房屋,找来木匠做了4个木书架,连同两个竹书架,把全部1000余册藏书分类整理好,供群众免费阅读、外借。很快,图书馆就带动形成了热爱阅读的氛围。周边农村群众、街道居民、学生纷纷前来看书、借阅。
为让图书馆发挥更大的作用,杨毅和屈华省吃俭用,不断购买图书、扩大阅览室面积、添置书架书桌。他们的举动也影响了孩子、孙女、外孙,自发为图书馆购买书籍、添置设施设备。如今,图书已增加到5000余册,设施设备更加完善。
杨毅还保存着一本厚厚的相册。从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图书馆最初简陋的模样,孩子们或倚靠书柜或席地而坐认真阅读的身影;还可以看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紫桂园歌咏赛”“紫桂园书画展”等文化活动的照片。
每到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紫桂园图书馆便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他们不仅能免费阅读、借阅丰富多彩的书籍,还能在这里讨论交流。“每当看到孩子们沉浸在阅读中,就觉得很幸福。”杨毅说。
杨毅最希望的就是他的图书馆能够一直办下去、越办越好,他最关心、最期盼的就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能够来读书、学习,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将来多为社会做贡献。
近年来,他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先后给当地的村社干部上党课10余次,又多次与新场镇中心小学联系志愿给学生讲红色故事,多次组织学校的学生到他的图书馆开展读书交流、阅读分享、劳动实践等活动。为了让周边地区更多学生来读书学习,杨毅还主动与周边学校的老师、学生联系,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多来开展读书活动。
数十年如一日,杨毅始终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倾注全部心血把图书馆办好,为更多的人免费提供读书学习的机会。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图书馆共接待群众逾20万人次。
1999年,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有胜在参观后说道:“你做了一件大好事!”随后又问:“你还能办多久?”杨毅回答:“只要活着,就一直办下去。”
时光飞逝,如今杨毅已经80岁,他的大儿子杨晓已经做好了准备:“以后,我会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把图书馆继续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