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长,不要完美,要完整!

(2012-10-19 07:55:56)
标签:

育儿

教育

分类: 小学五年级
 
         
                 http://s8/mw690/3f9ed149hcc5e59922ba7&690

 

 

最近痴迷上一本书《完整的成长》(孙瑞雪),这本书我看到接近尾声了,里面的内容是我以前所空白的,所以如获至宝。因为自已的浅薄,所以看过的部分有一半的内容还一知半解,但是进入到脑中的真是受益匪浅。

这本书中的范例多是睿睿这么大的年纪的孩子,因为我一直在努力的学习着家庭教育,所以这本书中的很多理论让我得以进一步的整合所学,理清思路,澄清误区。

 

这本书是在讲述从生命的源头开始人类的成长过程以及回归历程,用案例深入的从妈妈的角度来诠释了每个小生命成长中的状态与历程。本书深入浅出的将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教育国情结合起来,真是让我受益良多!睿睿有福了!

因为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我已经急不可待把些许收获心录下来,我想把心中所学与孙瑞雪的观点加以整合,以不辜负与这本书的缘份。

 

生命成长的艺术

 

孙瑞雪认为,蘊藏在生命中无形的浑然一体的内在环境也必将在逐渐的成长和逐渐的自我创造中达成与物质世界的协调、协同,那就是逐渐地将内在的一切剥离开,再独立出来,并将各个部分辨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最后再将各个部分统合起来,这就是生命成长的艺术。

 

如孙瑞雪所说“成长的复杂性就在于不能保证每个人的历程都能从浑然一体中剥离出来,走向独立,然后又回到浑然一体的生命状态中。生命内在的分离是必然,但回归并再次浑身一体就不一定是必然的了。回归是一种超越和抽离,当我们跨过了童年的门槛,却没能完成回归历程时,我们就不明白儿童了。”

 

什么是说教?

 

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是需要完整的而不是被打断的,是帮助孩子自已去体验成长的过程,而不是通过说教,直接把结果告诉孩子。

我明白了什么是说教。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为什么想教孩子?对于成人来说,教是一种快速有效地让孩子知道结果的的方式。成人难以忍受历程的漫长,所以直接把认知的结果告诉孩子,结果一定是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历程和创造自我意识的过程,同时也一定会影响到他的认知发展,也会将他的生命搁浅在心理或是认知的层面”。

“当你感觉了,情绪了,你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你关注的内容迎接进了自已的内在,你咀嚼了又咀嚼,感觉了又感觉,你转化为了生命可以接受的意识,整合出了结果,内化在了你细胞的意识中,那会产生难以想象的深入。这就是建构和创造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知道”得需要一个过程:你感觉了、情绪了、走过了一个心理历程,你就知道了。”

作者说的很对,我们往往以爱的名义绑架我们的孩子,以结果为导向綑住她们的手脚,告诉她们前面有什么,怎么做才能不走弯路,总之要听爸妈的话。而遇到孩子的反抗并受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就会讥笑孩子:怎么样?不听大的话只有摔跟头!于是,孩子渐渐的听了大人的话,孩子是变乖了,但内在的成长历程被剥夺了,丧失了自我,内在与自我分离开,成长变得不完整。

什么是教育?孙瑞雪认为过程的体验远比直接给孩子答案更为重要:“先感觉到了,再经由心理接纳,然后逐渐内化,这才是教育本身。即使孩子不可遏制的犯错,也应当给她一个有美有善的生活环境。而说教并不友善,说教是在说:“你不好”。这种方式总是容易建立起一个分裂的、虚假的生活”。

 

从身体到精神的分离

 

孩子出生以后,刚开始是和这个世界为一体的,就像是在妈妈肚子里是和妈妈为一体的。随着长大,她开始与这个世界分离,刚开始是身体,现在是精神。刚开始她会很好奇的知道原来她的身体可以支配起来,用来拿、抓、跳等等来达到她的目的。现在她开始明白大人的情绪是大人的,她的情绪是她的,大人的行为会给她的情绪造成困绕,也就是精神上的分离。

 

自从涉及到心灵成长这部分以来,有时候和睿睿的沟通中,我会有意的提示她让她“触摸”自已的各种情绪,现在她虽然不明白各种情绪的来源,但是她能较为准确的表达自已的情绪来和大人沟通,比如我“很伤心”,“很难过”、“很开心”等等,她能运用这些情绪来让大人明白她的各种情绪。

 

让孩子自已体验成长

 

看过这本书,对我有一个很大的影响就是管住自已的手和嘴,避免把结果直接告诉孩子。无论对与错,就让孩子自已去体会,体会到了,才会有收获,才会成长。否则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

比如睿睿的学习,有时候没有按计划做,我尽量只是提醒她,之后就不再管,无论完成与否,结果由她自已来承担。

体验成长,我觉得还需要让孩子体验成长所带来的快乐。还以学习为例,在睿睿努力完成数学作业以后,她喜欢我来扮演老师来给她在作业上打分,她很享受这个游戏给她带来的满足。

而我通过这个游戏,可以稍许提示一下她的写作业和检查作业的过程。我分析所谓的“马虎”都是在检查中出现了问题,只是注重完成,忽视质量。或是想检查,但是检查的技巧需要教给孩子。如何避免“马虎”,我认为就是因为急于检查,而没有认真的把内容从头到尾仔细再演算一遍,刚开始睿睿也是急于交给我打分,只是象征性的检查一下,可是后来发现如果不认真检查就拿不到她想要的分数,于是开始把节奏放慢,仔细的从第一道题开始,一道一道的重新认真再算一遍,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全部正确。

 

关于"精神胚胎"这部分,可能是我本人的积累不够,所以很遗憾虽然看了两遍但是还没有头绪。不急,先放放!或许待再积累了一些以后的某个时间就马上有了体会和感悟了。

 

我很庆幸能与这本书有了很深的缘分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