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楼院
标签:
旅游 |
宋家楼院 司志乾
被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宋家楼院,修建于明神宗年间(公元1564年)至今己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刘寨镇宋寨村的宋家楼院,修建于明神宗年间(公元1564年)。传说与明代首辅张居正有关。张居正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当了十年宰相,他实行革新吏治“政绩炳然”,被太后赐一爱妾居住在宋寨东三里的逃户地。张居正对太后所赐爱妾厚爱有加,建造府第置办家私,财宝金银满堂,家仆婢女满厅,伺奉爱妾自然前呼后拥。然1582年,张居正过世,过去一个个受他处分的人又一个个官复原职,在神宗皇帝面前污陷他,神宗皇帝下令削了他的官秩,剥夺了他的谥号,抄了他的家产,爱妾府第自然不能幸免。但又碍于其妾为太后所赐不便明抄,便派一名官员到此以处收购芦苇,高梁杆,麦杆等为名声称用于黄河防汛。很快张府爱妾府第材草堆满如山。一天半夜,官兵四处放火,张妾府第二百余人火中丧生。
几年后的一天,家居宋寨一个叫宋来头的老汉在焚烧殆尽,杂草丛生的张府故地放羊,一只羊掉尽枯井,宋老汉下井救羊发现井中大量金银财宝。自此宋来头发了一笔巨财。置办了田地,盖起了楼房。宋来头是否因意外之财暴富,无从考证不得而知。但竖立在宋寨村的宋家楼院确彰显着这里的富贵兴衰。居今已八十岁高寿的宋西有老人讲,原楼院有房屋三百余间,占地四百余亩。以现存的三曾小楼为核心,摈弃了传统的方正院落布局,一处处院落呈不规则的方向向四面延展,若从空俯看楼院既是一个错落有致,设计巧妙的完整整体,又看到每处院落独立的独成形建筑形式别具一格。一处处楼院分设有门院院相通。若是陌生人走进这院落那是走的进出不去,有此可见当年建造者的独具匠心。正是这独具匠心的布局,起到了防贼防盗的效能。
现在完好保存下来宋家楼院有四处为两进式四合楼院,为两层青砖小楼。其中主院落为三曾小楼,该楼高十六丈宽六丈墙厚三尺,筑楼青砖一尺二寸,宽八寸厚三寸重达十斤。这青砖的长宽厚及材质与北京皇城墙用砖极其相似,虽经四百余年风侵雨蚀那些处于潮湿部位的墙砖表面稍有剥皮,用利器捣其内部仍坚硬如初,其他墙砖毫无破损。居当地建筑工匠讲这筑楼的青砖切其断面看其材质不是当地粘土烧铸,因此这大量墙砖来自何处,至金是迷。宋家楼院的主楼防盗设计极为巧妙,楼门与普通农家房门无二,但厚重的门板,门板后直径粗达四寸的青石圆柱门栓是普通人家所没有的。主楼的二层设有偏门外设悬梯,若有强盗入院家人关紧一层,后进楼院的家人就从悬梯进门入楼,为抵抗进得楼院的强盗,家人上到三楼从设在三层的辽望窗往下抛击石块,以抗入院盗匪。后来又用弩机御贼。现存在楼院的弩机印正了那些岁月。宋西有老人讲,民国二年一伙六七十人的盗匪强强楼院,攻到主楼下,楼门紧闭四五人合抱木柱撞门撞不开,宋家人就从三楼瞭望窗里向外抛掷坚利的石块击打盗贼,被击中盗贼的血流满面,盗贼恼羞成怒,欲要放火烧楼,然而厚厚的楼墙又怎能烧着?盗贼又用火把想投到楼顶,怎奈高达十几丈的楼顶又怎能投掷得上?宋家家人用孥箭射击攻楼的盗匪,盗匪被击中数人,盗贼攻楼不下,又被射中受伤只得落荒而逃。此事一传宋家楼院名声大噪。令人不解的是,在这楼院的前墙上流有许多砖墙眼,宋老汉说是楼院修缮时便于搭建脚手架,如果是这样,那么楼的山墙和后墙怎么没有墙眼?这墙眼到底何种用途?至金又是个迷。
宋西有老人讲,现在宋家楼院的主人并非是宋来头的后人。据宋家祖谱考证,现在宋家楼院的先祖叫宋億德。于明朝初期从山西洪洞迁居河南禹州西北十五里杏山南麓,后又移居北十里的浅井村。居北者为上宋,居南者为下宋。之后不知何因宋億德带长子宋建兴从禹州又迁至密县东三十里的宋寨村。其妻带次子宋云兴。三子宋长兴留居禹州浅井村。
宋億德迁居宋寨后,带儿子宋长兴日初而耕日落而息辛勤农作,很快置地千亩,骡马牛羊成群。当时每逢庙会宋家家人骑马赶牛赶羊到庙会交易,每每有人问之,交易者则说是县东宋家楼院的。在当时很有名气便有“密县东看宋忠”之说。可见当时宋家家盛业大富贵兴旺之名气。那时宋来头家败业衰,宋家便买下了宋来头的宋家楼院。并连年扩建才形成了至清末六处两进四合楼院。当时的宋家楼院,院与院桂树掩映,曲径通幽。处处院落春绿满树,夏荷满塘,秋果累累,冬梅飘香,显露着农家富裕恬静的生活。每逢庙会这里骡马牛养成群,人头鼎沸,好戏连台,戏剧大师常香玉,马金风曾在这里献艺戏台,至今仍是八十岁多岁以上的老人集积一起谈笑的话题。鼎盛时期以宋家楼院为标志的宋寨村,寨墙高筑寨门永固,从寨外进得寨内必过流水潺潺护寨河,寨内为一条低沟与东西寨门相连,这沟既是寨内的路道又是洪涝来时的排水沟,楼院高筑道南高台之上一是彰显其楼院的富有高大,二是避其洪涝灾害对楼基的侵害,可见宋家对楼院改造扩建时的深谋远虑。寨内居东者为宋氏本族人,居西这为后来迁入者。至今仍保留这样居住格局。
宋家购得楼院后更是才运亨通,祖传的宋家灶糖更给宋家带来滚滚财源。宋家灶糖以香酥可口食后余味留馨而闻名。因此宋家以制做灶糖为致富立业的品牌。制做灶糖主要以大麦,谷子为主要原料。当时宋家除种作基本口粮外多以种作大麦与谷子以应做糖之需。往往是秋后制做,以应民俗“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下界”之需,往往每年一进入腊月宋家灶糖供不应求,宋西有老人讲快到腊月二十三时,制做灶糖要连夜加班,磨料,蒸锅,发孝,捻糖,一口锅就出六十斤糖,最多时要支起六口锅。一个冬季下来要做几千斤灶糖。灶糖养育了宋家人,宋家人靠灶糖成就了家业。
宋家从农立业,崇文尚武,出了许多名人雅士。从宋家楼院先后走出清朝钦点花翎宋明都;户部主事宋鸣舜;宋淑信。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清代的宋培基,他武功高强在晚清京城比武时,120斤的大刀耍起来抛至空中十余丈,落下来手接犹如玩花。因此获得武进士。深得慈喜太后赏识,被留在颐和圆监修万寿山,操练御林军。但他生性耿直清廉,得罪同僚后被恶人割首丧生,慈禧很为惋惜,赐金头安葬。宋聘三亦是宋家楼院的后人。他早年追随孙中山投身辛亥革命,到日本留学,并协助孙中山成立救国同盟会,被孙中山亲自点名为河南唯一参加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宋聘三参加革命后在宋寨办起私立学堂。孙中山路过宋家楼院时,宋聘三请孙中山授课,至今在宋家楼院还保留着宋聘三和孙中山与其他人的合影。河南省第一典狱长宋锡庆是宋家楼院走出的第十五代裔孙。在其父宋示箴六十大寿时,当时的河南名流人士及十八县县长前来祝寿,足见当时宋家楼院的显赫。现在在宋家楼院仍保留着当年祝寿的寿屏。
楼院内陈列着民国时期河南第一监狱长宋锡庆的有关文物
宋家楼院富贵一方人丁兴旺。宋氏支脉从刚迁居立业时的宋億德一世至今世至今己繁延至二十二世。分布于新密(密县)境内的刘寨,超化,岳村,大隗,七里岗,曲梁,平陌,米村,禹州浅井及河南各地。宋家楼院以其坚固的建筑结构,精良的建筑工艺,巧妙的院落布局,以及至今尚不被人所解的谜团闻明于世。四百多年来虽经三次地震,两次大火,连年不断的兵祸匪患以及解放后不同时期的世事变故,却较完好地保存下来。探讨,研究和保护宋家楼院的历史,揭迷其建筑迷团,不仅对了解当地几百年来的农业发展的变迁有较高的历史佐证,而又对即将湮灭的中原民俗建筑有着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至今已有十多个国外友人参观了宋家楼院后大加赞赏。
为传承保护宋家楼院的文化,郑州新光色公司董事长,全国政协经社会理事,河南政协委员,宋家楼院第十七代裔孙,宋林祥先生,四方奔走收集从宋家楼院流失的文物,用俱及史料,使得宋家楼院这一中原民俗建筑的文物得以很好的保护下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