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邦、刘庆喜:在文学、人生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刘庆喜讲述他和哥哥的成长之路
刘庆邦,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等五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二十余种。短篇小说《鞋》获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
刘庆喜,刘庆邦的弟弟,开封市政府副秘书长。1979年,刘庆喜以优异成绩从家乡沈丘考入河大中文系。刘庆喜说,他的母亲是开封尉氏人,对于开封,他有着一种来源于骨血的热爱和向往。开封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而河南大学就在开封,名城名校可谓相得益彰。当年,他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刘庆喜说,因为一直热爱文学,所以当年选择了河大中文系。他充满深情地回忆道:“1982年,正逢河大70周年校庆,我被选拔出来作为学生记者采访德高望重的于安澜教授。当时于老年事已高,但看到我们来访,他竟然步履蹒跚地为我们让座、端茶、分糖果,勉励我们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使我们心中充满了温馨……我还要感谢我的恩师王文金、张家顺、刘增杰、宋景昌等,我很庆幸自己今生能师从于这些名家,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
当年,他还和其他几位诗歌爱好者一起发起成立了羽帆诗社。在名师大家的引领下,刘庆喜在文学天地间驰骋翱翔。1983年大学毕业后,刘庆喜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用勤勤恳恳的工作回报母校的教育和培养。刘庆喜告诉笔者,羽帆诗社从他们发起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现在依然方兴未艾。其间,出了很多知名的诗人,现在在河南诗坛活跃的著名诗人及诗歌评论家很多都是从羽帆诗社走出来的。虽然后来他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散文、报告文学,有的还获得过省内文学大奖,但毕竟因忙于杂务,忙于做官样文章,很少参与市里的一些诗歌活动,但他仍经常关注开封文坛的情况,尤其对开封诗歌界充满着深厚的感情,想起李允久、孔令更等这些资深的诗人,忆起当年在一起诗歌唱和的旧事,仍觉得异常亲切。
刘庆喜讲道,哥哥刘庆邦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1967年毕业于河南沈丘刘庄店中学。赶上文化革命,只上到了初中就回村当农民了,19岁到煤矿当矿工,因爱好写作后来到矿务局当宣传部干事,又到《中国煤炭报》任编辑、记者、副刊部主任。刘庆邦经历过9年矿区生活,做煤矿报道记者这个职业多年,所以对矿工生存状态的描写,成了他写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刘庆邦的写作中,一半是煤矿,一半是乡土。长篇小说《红煤》,被评论界称为东方的《红与黑》,长篇小说《遍地月光》,生动传神地记录了一段农村历史,读来让人回肠荡气,思绪万千。由王宝强主演的电影《盲井》,就是根据刘庆邦的小说《神木》改编的,这电影震撼了不少人。
谈起哥哥的创作,刘庆喜说,虽然兄弟俩儿不在一地,但是仍经常通过电话交流思想和感受,探讨人生和社会。哥哥有什么新作品,在什么刊物发表,会很快通知弟弟让其查阅。刘庆邦现在是中国作协委员、专业作家,有繁重的创作任务,每年的大年初一,他都在写作中度过。2014年,他将有16部专著出版。此外,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黄泥地》将在3月底由《十月》杂志连载,5月底出版发行。他有着专业的素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般的写作者,都会在写作之前先构思好文章的框架和内容,刘庆邦却能下笔成文,每天晚上9点之前睡觉,早晨5点起床之后开始一天的写作,拿起笔来,就能思若泉涌,下笔如有神。创作的时候,是刘庆邦最愉快的时候,有时候有什么想不通的事情,一创作起来,或者完成了一篇文章的写作,就会有种豁然开朗、云开日出的感觉,一下子什么都想通了,感觉自己融进了整个世界,与整个世界合为一体。对于有的作者来说,创作是对心灵与肉体的双重折磨,而刘庆邦在创作中体会到的是享受与快乐,这就是他之所以能多年不停坚持写作的动力。
刘庆喜说,他们兄弟对故乡沈丘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年清明节的时候,都要回去看看老家的亲人,给父母亲上坟烧纸,祭拜祖先,今年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他们已经计划了行程。最后,刘庆喜谦逊真诚地表示:他和哥哥刘庆邦都在自己梦想的道路上一直前行着、成长着,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哥哥从文,创作出大量的精神食粮滋养着广大读者,被评论界称为全国短篇小说之王。而自己作为一名普通公务人员,虽然也时时做着当作家的美梦,但后来却渐渐疏离了文学,未能有哥哥那样的巨大成就,但也很庆幸能够用自己的所学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开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建言出力,增光添彩。
——葛芳于2014年3月4日采写,本文将载于《开封尚》杂志第三期(3月28日出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