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百越(南方沿海及边远地区民族的统称)有金瓯山(福建宁德有金瓯山,今称大山门,不知是否此山?)在滨海(应为江苏滨海,地处苏北平原,黄海之滨,与日本隔海相望)之南,巍然矗立。每到天气晴朗无云之时,山麓葱翠间,红瓦鳞鳞,隐约可辨,海云古刹就在此处。相传宋朝灭亡之际,陆秀夫抱着尚在幼年的小皇帝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殉国。有遗老遁世隐居于此,削发为僧,昼夜向天呼号,希望能招来大行皇帝之灵。所以到现在,遥望山岭,云气依然葱郁;有时听到潮水悲嘶,仍使人欷嘘凭吊,不堪回首。今我所述刹中宝盖金幢,都是古物。池流清净,松柏蔚然。住有僧侣数十人,威仪齐肃,器钵无声。每年在冬天的时候传戒,所以入山求戒者很少,是山道狭小险峻登之艰辛的原因。
一日凌晨,钟声徐发,我倚刹角危楼,看天际沙鸥明灭。
这时已进入冬季,海风逼人于千里之外。读我书的人都知道,此日为我三戒俱足之日。计算我居住于此,忽忽三年,今日可下山与我师父见面。后来在此扫叶焚香,以送我流年,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如此想来,不觉堕泪叹息:人们都说我没有母亲,难道我真的没有母亲吗?不啊。我从养父去世之后,虽然茕茕一身,然常于风动树梢,零雨连绵,百静之中,隐约听到慈母唤我之声。想声从何来,我心不大明了,所以经常胡思乱想。"继而又叹曰:"我母亲生我,为什么不使我一见?又知儿子身世飘零,至于这样子吗?"
此时晴波旷邈,光景奇丽。我于是披着袈裟,和戒者三十六人,双手捧香鱼贯而行。升大殿已,鹄立于左右。四山长老云集。《香赞》终,万簌无声。停了一会儿,有尊证阇黎以悲紧之音唱道:"求戒行人,向天三拜,以报父母养育之恩。"
我这时泪如雨下,不能仰视,同戒者亦哽咽不能止。既而礼毕,诸长老一一来劝慰勉励说:"善哉大德,慧根深厚,愿力壮严。此去谨侍亲师,异日灵山会上,拈花相笑。"
我聆其音,慈悲哀愍,于是顶礼受牒,收泪拜辞诸长老,徐徐下山。夹道枯树,已无树叶,悲凉境地,只见樵夫出没,然而他们怎知方外之人,也有难言之恫?
此章是我本书要旨,均纪实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