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研究学而思的5-6岁第一期教材

(2011-09-13 15:59:26)
标签:

转载

分类: 写给儿子
我家老王真该好好学习一下。我们对翕翕太放任,没有任何思想去教育他。
这两天没开车,主要是想在地铁上把摩比5-6岁的教材好好看看,兜由于缺了一期的课程,和同班的小朋友又有一岁多的年龄差距,我还是想把5-6岁第一期数学思维的内容在生活中给他补充上去。昨天已经上了一节5-6岁的课程了,我很满意,对兜兜而言,这样的课堂学习是“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他虽显然没有进入状态,但一直很专注跟着周老师的思路走,这就够了。
数学是一个有规律的东西,在家庭教育中,也许兜爸爸的教育更符合孩子的兴趣特点,他基本是没准备的,渗透到生活中去的那种,想到哪儿,就跟他玩,例如路上的地砖是什么规律呢?然后俩人评论一通走了,我学知识就死多了,也不知道该怎么给孩子渗透,我就看教材,想把教材上老师总结出来的东西盯住了,让他讲明白。所以我们家的格局是,兜兜在跟爸爸插积木玩立方体,我抱着本书,让兜兜跟我做题。我觉得学而思教材编得还是不错的,他在“给爸爸妈妈的话”中,说简明的阐述一些数学的观点,后面的题会循序渐进的导入这些观点,但不是全部,我觉得有些内容孩子是可以领悟出来的,但有的规律性的东西是要告诉他,否则光靠他自己悟是有难度的。(这个观点也不知道对不对呢,是不是所有的规律都靠他悟,更好??)
昨天听了5-6岁的数学思维课,明显觉得比4-5岁对孩子的思维要求更加深刻了,引申的意义也更强烈了。4-5岁的课程只能讲到第三步,第四步的东西,到了5-6岁老师会问的更远,第100步会是什么样子,那么1000步呢?这点如周老师在核心技术解密(二)中折纸的道理一样,孩子能想明白一张纸折两下,折三下,折四下是多少层,但我没有引导的问他,折一百下会是多少层呢?显然对于这种更深的推理,兜兜还不适应。
说了很多,说正题:
以下两个问题加重字体部分,是我不知道怎么跟兜兜一起弄明白的问题。
(1)巧算启蒙中这样写到:进退位的加减计算是以20以内减价法的核心内容,其关键是“合十”概念,这两个模式,一是9+n,8+n的“凑十”,另一种是“两五合十”。这两个模式在我们算具上能够方便的显示。建立了“合十模式”,就能将计算的范围扩展到百以内的进退位计算,如39+2,78+3,30-2等。另外,还要让孩子会利用加法交换律,巧算3+9,4+8这样的题。
(2)算式组中这些写到:加法交换律与“部分量可以互换”打通,加法互逆律与“总数与部分交换,加减改变”打通。
这两个后半句,在生活中怎么给孩子渗透呢??虽然是跟家长说的话,但我这笨家长也真不知怎么去跟孩子说。
周老师回复:兜兜果然聪明,第一节课其专注力与接受能力还是让我吃了一谅,比如说摆规律图,那几个超难的推理题他就能自己摆出来,达到了五岁孩子的水平。
关于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规律都靠他悟,更好?”
我觉得如果孩子有一些基础还是要让孩子自己想一想,只要孩子愿意想,想不出来也没有关系,想一次就聪明一次呀。如果实在想不出来,需要及时地给以指导,不要给孩子压力。否则,孩子就不想再跟你“玩”了。
如果孩子一点基础都没有,他根本就听不懂你说什么,让孩子怎么想呢?所以,给孩子一点基础的知识,让孩子有了一定的基础用孩子已有的经验或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
关于:“巧算3+9,4+8这样的题”,在计数器数计算,先拨3再加9非常麻烦,如果先拨9再加3就容易多了,说的就是这个意识,主要让孩子学会变通。
怎样在生活中打通加减的关系呢?关键利用生活中的数量关系让孩子感受:算式中的符号(数也是一种符号)与实物和动作对应。比如:桌子上有三晕两萦,让孩子说说怎么用算式表示这五道菜,是用3+5还是5+3(当然可以同时表示两个算式),再问孩子5-3表示什么意思,5-2表示什么意思,再让孩子快速说说5-2-3等于多少,为什么? 数由小大,适当练习就可以打通加减之间的关系了。
每日一练:记忆力报数游戏,请执行。
方法:家长一开始先报简单的几位数,让孩子复述后把听到的数字写下来,家长不断地增加一位数,让孩子复述后写下来,每次只增加一位数,能记住的越多越好。
在阅读一组相邻数时,首先要知道哪个顺序是升序,哪个顺序是降序,再判断这组相邻数相差几,如果差1那么这组相邻数就是自然数列。如果是差2,就可能是双数列或单数列,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相邻数或者序数的情况,比方说,火车票、飞机票上的日期和火车票上的座位号,登机牌上的座位号,比较复杂的相邻数关系是胡同,或者宾馆的门牌号,剧院电影院的座位号,许多写字楼里面为了避讳某些数字,也会出现许多“自然数列缺失”或“替换代码”的情况。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