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书者,著也,以手执笔,着于竹帛”作文分析及考场范文

(2018-09-10 09:52:04)
标签:

转载

“书者,著也,以手执笔,着于竹帛”作文分析及考场范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书者,著也,以手执笔,着于竹帛。”曾经,写得一手好字是很多人的梦想,在文明的薪火相传中,书法更作为一门艺术,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
  在今天,无论是研墨润笔,或者拿硬笔书写,在很多时候都已经可遇而不可求。相反,在键盘上敲打、在手机上按压,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常态”,“失写症”成为了“键盘族”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如今这些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了国人的重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阐述你的思考和理由。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解读

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主要讲“手写书法是中华文明的特色”,言外之意,书写很重要,坚持书更重要,出题者偏向于此。第二段主要写“当下,键盘手患失写症”的尴尬,出题者对现代科技对传统文明的扼杀和异化颇有微词。综合两段,站在材料之上来看,主要讲传统文明VS现代科技,如何利用好现代科技更好地传承传统文明,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故此,在我看来,本次作文立意有三个角度。

1、力挺书写角度:坚持书写习惯,传承中华文明;

2、批判现代科技的角度:勿让现代科技阻碍书写文明,勿让现代科技对书写文明的异化;

3、综合书写和科技角度:科技文明有何罪?关键在现代人要保持书写的习惯。

 

【参考立意】

一、赞成“手写汉字”:

1)汉字书写,需要回归手写

2)让传统书写技艺世代传承

3)我们应重视汉字手写

4)手写汉字,不应衰落的文明素养

5)传统文化不可轻易抛弃

6)莫让现代科技淹没传统文化

7)“失写症”当警惕

……

二、赞成“打字”:

1)不必恐惧“失写症”

2)打字,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打字”成为常态未尝不可

4)“打字”并不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

……

三、辩证看待二者:

1)“手写”与“打字”同等重要

2)“传统文化”应与“现代科技”携手发展

3)在继承传统文化(技艺)的同时,还应兼顾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与需要

 

考场范文

“键屏”正当时“书者”已黯然

  961字

时代巨轮滚滚向前,莫可阻挡。孙文高呼:“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信然!时代如此,“书者”亦是。

书者,中华书写、书法之谓也。运日常,乃书写;用艺术,乃书法。按乎史籍,书写盛行,书法昌;书写式微,书法亦颓。要言之,书写、书法昌茂之,即为“书者”盛于日常之;书写、书法颓微之,即为“书者”衰于日常之

仓颉造字,文明薪传。蔡伦制纸,文化荣茂。汉字结构其形意,汉纸舒适其张纳,汉墨淋漓其情色,汉笔泼洒其精神。故在毫笔书写之古代,人们以形、意、神融契之,创造世界文明瑰宝之中华“书者”。纵然近现代西风东渐,硬笔书写盛行,国人亦得以毛笔技法融入其中,将传统中华“书者”秉承发挥。

但,斯亦明日黄花罢!

审视近古代中华“书者”之盛衰,其要莫不在“适用”二字。适用于世,则荣;非适于世,则微。文房四宝于古、近代乃日常之物,故“书者”盛乃必然。又以古代科举极重“书者”,严限以正楷应制。唐“以书判取士”,非“楷法遒美”不得授官。明清阅卷,多以“书者”优而取。此风影响诸学,则是自蒙童始,规之以严格之“书者”训练,以求写得一手好字。加之中华“书者”涵毓数千百年,已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之基因,九州四海之内,擅“书者”莫不受高看一眼,虽耕夫贩卒概莫能外。“书者”如此适用于世,焉得不盛?

然,俱往矣!世易时移,当今之世,乃5G”、“无纸化”、“移动支付”、“人脸识别”、“人工智能”之高科技时代。植根于古老农耕文明之“书者”,其“适用”之环境已然消逝。“书者,著也,以手执笔,着于竹帛”,转成温情脉脉之文化思忆。纸张手写,靡时耗材,颇难适用当世。纵然键盘与触屏,亦渐步“语音”替代之境。而盛世中国,正宏图“工业5.0”!

“键屏”正当时,“书者”已黯然。俱往矣!勿挽哉!

虽然,“书者”乃中华之国学,挽之不可,仍需珍存。一国之別于他国,实因其有别于他国之文化。国学即一国文化之血脉,须世代延绵而不可断绝。绝其国学者,乃无根之国,焉得傲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故为国运计,需秉传“书者”不渝。而文化之本,在于教育。于学校教育,规之以“书者”传授及考试,以养其“适用”之土壤;于社会教育,倡行中华“书者”,以扬其“适用”之风气。如此,“书者”庶几珍存也欤!

“键屏”正当时,“书者”已黯然。国之人,勉之哉!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