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读后
(2014-12-11 21:01:00)
标签:
文化杂感 |
《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新教育完美教室叙事》,是在新教育生命叙事和道德人格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新教育儿童课程的丰富营养,晨诵,午读,暮省,并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为所有学科的追求目标,师生共同书写一间教室的成长故事,形成有自己个性特质的教室文化。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让教室里的每个孩子穿越课程与岁月,朝向有德性,有情感,有知识,有个性,能审美,在各方面训练有素又和谐发展的生命,而一天天地丰盈着、成长着。本书由许新海主编。
和谐教育让教室绽放光彩
——读《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有感
曾几何时,爱读书的我不再痴迷于在文字间幸福的游走,即便浏览,也只是报刊杂志,与自我成长有关的书籍早已束之高阁。只因加入“淡韵清香”读书沙龙,再次有幸与书为伴。
仓促中,读《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虽不能细细品味,已深感不同。读的是书,看到的是一个新的教育世界。一间教室,长不大的是教室的固有空间和烂漫的童心,长大的是教室内外延伸的和谐育人环境和学生心中的梦想。书中一个个充满智慧的教育故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典型案例,让我再次思考:教室是什么?教室的主人应该是谁?教室内外的教育应该给予学生什么?
教室,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那么教室究竟属于谁?针对这一问题,我在班里做了调查,学生说教室属于我们,也属于老师。当问到“你期望的教室是什么样”时,学生们兴奋不已,各抒己见:
苏生华:教室是我们的家,开心一起分享,伤心共同承担。
李佳蓉:教室是个大花园,花园中的花朵各有芬芳,竞相争艳,大家互相影响,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李跃:教室应像图书馆,也应是一个成长记录册。
秦再川:教室应像高科技的太空站,不仅可以探索奥秘,更可以玩得痛快。
陶婧:教室应是奇妙的天堂,友谊和信任是主角,歌声和欢呼声是主旋律。
范舒雯:教室应该像辩论场,大家在争论中解决问题,共同进步,虽有不同,亦不伤和气。
……
倾听着同学们充满渴望的心声,翻阅着同学们充满智慧的小纸条,我为自己的种种不能而深感愧疚。
看看故事中的学生,为了班级目标努力前行。教室是他们成长的沃土,教室因他们的成功趋向完美。他们既是辛勤的耕耘者,也是快乐的传递者。想想我的学生,有思想有活力,追求进步渴望成功,只是他们还在行进的路上。不同的教室影响不同的学生,归根到底,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育,造就不同的学生。对比书中的老师,我不缺热情、不缺梦想、不缺感慨、不缺反思,却少了坚持、少了超越、少了积累、少了实践中的自我提升。
新教育倡导让教师守住教室,让师生的生命在教室里开花。我想,唯有和谐的教育才能缔造完美教室,唯有充满爱的教育、有尊重和理解的教育才是和谐的教育。
没有爱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老师的爱会把学生的悲伤和孤独赶走,把欢乐和温暖带给学生;老师的爱会把学生的心扉打开,让幸福之花盛开在学生心间。做为老师,将爱心与智慧结合,才会使教育过程变成一种美的享受。正如书中让我感动的,一件普通的教室因为有师生的爱而光芒四射,创造出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尊重是教育的基础,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面对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处境,倾听他们的心声,和着他们的心跳想事情、做事情,和谐教育就会成为生命成长中最美的旋律。每当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在课堂中边板演边讲述时,台下做学生的我感受到的除了满足,还有学生成长带给我的幸福。
理解是教育的前提。理解学生,就要宽容学生,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特别是教室,它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尤其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给予他们信任、理解,用耐心、恒心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自信心,教室中教育的氛围才会更轻松愉悦。
教室是学生的家,教室应该属于学生。让我们把微笑带进教室,把赏识带进教室,关注每一个日子,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完美教室就不再遥远。
教育无小事,教室有期待。为师途中,与书籍为友,才有机会与大师对话,与名师交流。前行的路上,有学生为伴,我会边行边思,与学生共同践行“坚持是金、合作是金、创新是金、卓越是金”,缔造属于我们的精彩,留下一路美丽的风景。
《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读后感
读了《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一书,我仿佛看到了雷夫的教室、常丽华的教室,仿佛进入百合班看到了小百合的故事。书本为我们描绘了新教育“完美教室”的愿景--教室是图书馆,是阅览室;教室是实践场,是探究室;教室是操作间,是展览室;教室是信息资源库,是教师的办公室;教室是习惯养成地,是人格成长室;教室是共同生活所,是生命栖居室。教室,一个创造奇迹,演绎故事的地方;教室,一个习惯养成、人格成长的场所。
在《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一书中,让我明白的教室的真正含义。它早已不是我以前心中的那所房子,也不仅只是知识的灌输地,教室是一个和孩子们一起步入经典世界的殿堂。是孩子们的另外一个家,孩子习惯的养成,性格的锤炼都受这个家的影响。教室更是个神奇的地方,在那里,任何人都可以获得成长,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呼吸。它是师生共同生活栖居的家园。决定一间教室的,不是一间教室的硬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只要有学生,就能在教室里创造奇迹。这对我们农村教师来说,是个莫大的鼓励。让我们知道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奇迹。关注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个角落,守住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看着看着,让我想起了雷夫老师说过的一段话:“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这本书让我再认识了《新教育》,“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是新教育人的一句口号。也为我指明了未来的方向。让我练习着如何在自己的教室里书写教育人生。以前,我总是迈不出有力的步伐,总认为自己不是在塑造灵魂,而是在原地迟疑,在今后的教学中,为了学生的成长,我要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扎实的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