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沙漠化的玉龙沙湖—内蒙古游记之二

(2013-02-06 20:16:31)
标签:

旅行

内蒙古

玉龙沙湖

沙漠

种树的男人

分类: 且行且吟

沙漠化的玉龙沙湖——内蒙古游记之二

 

图/文 时蒙

    第二天早餐过后,我们乘坐空调旅游车,从宾馆出发,奔赴第一个景点:玉龙沙湖度假区。http://s10/mw690/3f9ba61bgd4f511bf6479&690

    一路饱览沿途风景。正当兴奋度逐渐降低之际,一辆驴车闯入视线,点燃我的热情。机不可失,我立刻拿起相机,拍照存盘。坐下来后,我慢慢欣赏:一辆木质两轮车,车上坐着一位打草的女人,两头毛驴悠然自得地拉着车,行走在乡村的公路上,好一幅乡野驴车图。http://s9/mw690/3f9ba61bgd4f5293f6488&690

    “大家请看,前方有座'中华第一龙'雕塑”。在朱导的提醒下,大家纷纷抬头欣赏“中华第一龙”雕塑。这尊墨绿色雕塑立于公路一侧,龙头高扬,凌空欲飞。它仿照40年前在当地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品,是红山文化的象征。

    在行进的汽车里,朱导向大家介绍有关“红山文化”的知识: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1971年,在翁牛特旗出土了一件红山文化的玉龙,对于研究龙的起源和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具有重要价值,被誉为第一龙。翁牛特旗也因此被人们誉为“玉龙之乡”,成为中国古代北方文明发源地之一。http://s6/mw690/3f9ba61bgd4f53ea536d5&690

    行车近2小时,我们到达位于翁牛特旗境内的玉龙沙湖沙漠景区。远远望去,我们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玉龙沙湖。

进入景区,我们直奔湖边平地而起的沙石山。在导游的建议下,大家在山脚脱去鞋子,赤足上山。http://s10/mw690/3f9ba61bg05197327be19&690

 由于昨晚下过一场雨,沙面留下一道道被雨水洗刷过的美丽波纹,清晰可辨。沙面看上去干燥,其实,沙下湿度较高,人踩在沙地上,脚感十分舒服。导游说,几天前,沙面温度还在六、七十度之间。双脚踩在上面,会有一种灼热感,甚至会被烫的发红,不过,感觉仍很舒服。http://s7/mw690/3f9ba61bgd4f552dcede6&690

 我们跟随游客,爬上了一块巨石之顶。上面有一个小水潭,水不多。站在石顶,环顾四周,沙漠、沙地、古松、怪石、湿地、草原、湖泊尽收眼底。导游告诉我,这里是著名的科尔沁沙地的组成部分,远处那连绵起伏的沙漠,就是著名的科尔沁沙海了。

 从巨石上下来,我的左脚不慎被石头划破,我不以为然,善良的驴友燕看不下去,热情地给我上了伤药。之后,我们继续光脚在沙地上游玩。

 滑沙、骑骆驼、沙地越野是这里的主要娱乐项目。http://s8/mw690/3f9ba61bgd4f5673d74b7&690

 滑完沙,我们在滑软的沙地上信步而行。突然,沙地上出现了一些紫红色的桑果。我们循着桑果的踪迹,发现山顶上有棵桑树,好像在向我们热情招手:上来吧,大家快上来坐坐吧!

 这是一棵野生老桑树,树龄大概有百年历史,生长在一堆石头之中,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它那紫红的桑果挂满树枝,落果遍地,一直滑落到山下的沙地上。

 在我眼里,老桑树是一个矛盾体,甘于寂寞而又不甘寂寞。如果不是甘于寂寞,老桑树如何能历经百年风吹雨打的岁月沧桑,让自己虬龙般的苍劲根须顽强地深植于荒野沙漠的石缝之中呢?http://s8/mw690/3f9ba61bgd4f67e682bf7&690

 老桑树是否借一地果实,在翘首以待人类的降临,期盼人类的赏识与赞美呢?我不知道,但我想,每个生命个体都需要被赏识、被赞美,不只限于人类。http://s14/mw690/3f9ba61bgd4f56cd69e6d&690

 我们一行三人在树下采集了一大把桑果,准备下山与他人分享。三人一边品尝,一边赞叹,而又不只限于桑果。

 “能在沙漠之中品尝到如此美味的桑果,是我内蒙之行最大的收获”。回到上海,太太仍念念于生命的顽强,不能释怀。http://s12/mw690/3f9ba61bgd4f5b5f337ab&690

 下山的路上,我们惊喜地发现沙地上有一道可爱的足迹,这是什么野生动物留下的痕迹呢?马鹿、狍子、野猪、狐狸、沙狐、黄鼠狼、蒙古兔?我们猜测良久,没有答案,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保护现场,绕道而行!http://s10/mw690/3f9ba61bgd4f5746b9c59&690

突然,在稀疏的灌木丛中,我发现了一条蜥蜴的身影。我先是屈身蹲下,而后又悄悄地匍匐接近。我发现这只沙地蜥蜴皮肤和沙地环境极其近似,伪装效果极佳,可爱至极。于是,我举起相机,屏气息声,将这一难得的画面尽收镜头之中。

 山下的牧民,屋子已被沙地包围。导游告诉我,这些年内蒙少雨,草原沙化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像玉龙这样的沙湖在消失。我们眼前的玉龙沙湖,当年康熙皇帝来此选行宫时,这里还是一片山林和绿洲,如今却已经沙化了。http://s4/mw690/3f9ba61bg0519c66a5db3&690

 我心情沉重,蓦然之间,感觉自己也成了一个矛盾体,喜欢沙漠而又害怕沙漠。我不远千里,到此旅游,不就是为了一睹大漠孤烟直的雄浑与壮美,感悟生命的脆弱与伟大吗?可是,我又沉重于沙湖的消失,沙漠化的未来。

 这是一个可怕的未来,人类拒绝这种未来。人与自然都需要一个和谐相处的美丽世界,否则,两败俱伤。

 人类还是有所醒悟的,也提出了一系列环保口号,实际行动倒也不少。

 法国作家让·焦诺一本《种树的男人》,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阿尔卑斯山下的普罗旺斯高原原本是一片寸草不生的干旱地带,大部分居民因为无法忍受,纷纷迁离。55岁的牧羊人布菲耶每天在这片荒山野地种下一百粒橡树种子,过着不为人知、同时也不知世事的隐士生活。八年后,原本快要死亡的高原,重新恢复了生机,生命在此地延伸。即使战争也没有打扰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布菲耶仍然孜孜不倦、默默无语地行动着。又过了十年,漫山遍野已全是树木。

 就是这样,他以一种真水无香、大言无声的实际行动,感动无数世人。

 ·焦诺想要告诉读者:“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这个故事也在科尔沁草原沙地真实的上演过。

 一个叫大龙隆司的日本年轻人,为了他的美丽梦想,带领着他的绿化团队,身体力行,花了十年时间,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化的草原上种下了350万棵树。为科尔沁重现了两万五千亩绿地。

 如果这个地方原来是草原,就有恢复成草原的可能。大龙如是说。http://s16/mw690/3f9ba61bgd4f61f81742f&690

 望着眼前曾是山林绿洲而今已严重沙漠化的玉龙沙湖,我在想,几十年后,这里将会是一片沙漠还是草原?这是个问题。

 自然无解,人类却能够以实际行动去回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