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称呼学生的艺术

(2010-01-30 12:12:13)
标签:

校园

班主任

经验交流

称呼学生

艺术

师生关系

教育

分类: 杏坛雨丝

谈谈称呼学生的艺术

王琪

 

去年11月,在开往天目湖的旅游大巴上,细心的王副校长发现我很喜欢用“孩子们”而不是“同学们”来称呼全体学生,用昵称而不是姓名去称呼个别学生。王副对此很感兴趣,我们进行了一番交流。今天,在这个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王副又让我谈谈“称呼学生的艺术”。

称呼在交际中很重要, 直接影响人际关系。恰当的称呼对改善人际关系有很大帮助。一次,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应酬回家,请丈夫阿尔伯特开门。丈夫问是谁呀?维多利亚女王回答:“女王”, 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没有理会,房门紧锁。女王很快意识到了不对,改称自己为“你的妻子”, 丈夫阿尔伯特亲王于是打开了房门。

教师可以利用称呼改善师生关系, 改进工作态度, 增加亲和力, 实现教育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不叫学生, 而称作“我的孩子”。把学生称作“我的孩子”, 可以唤起父爱或母爱,唤起人性、人情和爱心, 改善师生关系。

可见,老师称呼学生是大有讲究的。称呼学生的艺术,形式上主要有两种:

一、称呼学生整体。

主要称呼有:同学们,孩子们等。

某大学有一位陈姓副教授,在其《“同学们”与“孩子们”》一文中鼓励和提倡称呼学生为“同学们”,而不主张称呼为“孩子们”。他认为这样会引起学生反感。再者,很多未婚老师没有当父母的体验,叫起“孩子们”的称呼很生硬,让人感觉不自在。

而一位第一线的教师却在自己班级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5位学生中,有42位支持老师称呼他们“孩子们”。一个孩子写道:“我狂顶‘孩子们’的称呼。虽说从文字上来解析,‘孩子们’没有‘同学们’显示人的平等,但是从感性方面来说,我们的生活单调枯燥,想到‘同学们’的称呼我就想到了冷冰冰的空气和遥不可及的距离,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和枯燥,而‘孩子们’的称呼让我觉得生活在一种没有距离只有温暖的空间。”

在称呼学生整体时,我在不少场合里,喜欢用“孩子们”三个字。

我个人认为陈副教授的观点有些迂。对于未婚老师,同样可以用上亲属化的称呼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譬如:“弟妹们”、“小兄弟”、“小妹妹”让师生有一种在大家庭的感觉。大家都是老师的孩子、兄弟、姐妹, 都可以得到父母般的爱、兄弟般的、姐妹般的情。

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兄弟”称呼的故事。有一次,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街上散步,一个穷人走上前来乞讨,可他的口袋里没有带一点东西,于是,他对穷人说:“兄弟啊!对不起,我没带吃的东西来。”突然,那穷人紧紧拉住他的手,连声说谢谢。屠格涅夫惭愧又惊讶的问:“你谢我什么?”穷人回答:“你救了我的性命,我正想去自杀,没想到世界上还有温暖,你称我兄弟,你给了我勇气!”就这样,一句寻常的“兄弟”给了一个准备自杀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

二、称呼学生个体。

在不同地场合,我们称呼学生的方式不同,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不同效果。

1.正式场合宜用“全称”

“全称”,顾名思义,就是称呼学生完整地姓名。戴尔·卡耐基说过:“在正式场合中,姓名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悦耳的声音。”的确,在正式的场合中,称呼学生用“全称”,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能够对其真正发挥最大的鼓励作用。例如,开学典礼、休业式、晨会、班会等场合,在表扬“好人好事”时,称呼学生一定要用全称,而且要具体到某个年级某个班;在颁奖活动过程中,颁发奖状和奖品的时候,称呼学生也一定得全称,这样,不仅能让其他学生听清楚被表扬学生或获奖学生的姓名并产生羡慕之情,从而激发其“你追我赶”的斗志,同时也能让被表扬学生或获奖学生倍加珍惜自己所获得的荣誉,从而激发更大的热情与动力。

2.课后交流宜用“昵称”

所谓“昵称”,就是除去学生的姓氏,直呼其名;或是将姓名中的某个字叠用;再或是将学生姓名中最后一个字前面加上一个“小”字。昵称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从而易于让学生接受教师谈话的观点,潜移默化的促进谈话效果。

在某师大名师论坛里,一位大学生这样写道:在我读中小学时,我总是比较喜欢那种亲切地称呼学生名字的老师,当老师称呼自己的名字或者昵称时,感觉心里很温暖很亲切,而对于那些连名带姓一起称呼的老师,感觉跟老师的距离也遥远了。

由此,可以看出,老师称呼学生昵称是大多数学生的一种热切愿望与需求。

3.评价激励宜用“特称”

何谓“特称”呢?就是指以学生的特长或优点、长处进行称呼。譬如,我们可以称呼知识面比较丰富的学生为“小博士”、“百事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为“小作家”;书画比较好的学生称为“小画家”、“书画家”;歌唱得好的学生成为“小歌星”;舞蹈跳得好的称为“未来的舞蹈家”;篮球打得好的学生可称为“灌篮高手”……“特称”最大的优点就是既能活跃气氛,又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4.提醒干部宜用“专称”

“专称”,就是指专门的称呼,具体地说,就是称呼学生时用“姓名+身份”、“名+身份”或直呼“身份”。这种称呼主要是对班委干部(包括课代表、小组长 等学生干部)而言。这样称呼的作用既庄重,又蕴含提醒作用。比如,某位班长犯了错误,我们用“专称”称呼他,就能够起到如下作用:提醒他,你是班长,要有带头作用,应该以身作则……同时,他在听到自己身份的“班长”一词,也就能够起到“敲响警钟”的作用,从而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改正。

在不同的场合,我们对学生的称呼不同,便能折射出不同的信息,体现不同的意义,因此,切不可等闲视之。

这些年来,我就是这样通过利用称呼来增加亲和力,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大家庭的氛围,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教育意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学农物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