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小城故事 |
走进巷口,老远就见到井台上八角棱形的石栏,那一道道被绳索磨蚀的深沟,一眼就知道它经历多少岁月。
这口井,养育着巷弄里的一方人。八角井四周人口稠密,居民楼鳞次栉比,都是普通的寻常人家。八口角的左邻右舍,一年360天,天天在井台上见面,一边淘米洗菜,一边唠叨家常。北宋时期有一个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词人柳永,他除了为宫廷填写词曲外,还写了许多民间口语的俚词,老百姓喜欢它传唱它,历史上就有“有井水处皆有柳词”的说法,那时的井台是老百姓唱词曲的一个所在。
说起八角井,我还想起在井台上听到的一个故事。说的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那年金坛大旱,城河里的水涸了,井里的水也大多干了,幸亏八角井有水,一下子离八角井很远的人家也一个个提挑水桶赶到这儿,那是救命水呀,人们总算熬过了那年的水荒。现今吃上自来水、纯净水的人,也许无法体味当年干旱的滋味。
水井是百姓生活的必需,每个城乡差不多都有公用水井这道风景,古今诗人都喜欢写它,还常把梧桐与老井写在一起,“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井梧;京叶动,邻杵秋声发”等等。八角井旁真有一户人家,院内亭亭如盖一株梧桐,那时秋风吹起,我们就只知在井台上拣梧桐子,根本不管它什么“井黄阶绿”。
重温金坛人的生活,又怎能绕开这口老井,我甚至觉得,不了解这井,就不能算是真正了解金坛。
(我的童年在河西庙巷生活过,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日子啊。可惜我那时还小,对八角井没什么印象了。再后来八角井在拓宽马路时被填没了。)
文章引用自:http://www.jtnews.com.cn/ReadNews.asp?NewsID=288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