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游记』

标签:
岳麓山岳麓书院千年学府 |
分类: 大好河山 |
喜欢在路上的感觉。
终于来到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绵延。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了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此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民国15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1986年湖南大学完成修复岳麓书院,正式对外开放。如今的岳麓书院已经成为湖南大学的办学机构和科研基地,更是长沙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作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是三湘人才辈出的历史纪录,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而闻名于世。如文、书、刻石“三绝”之称的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节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书院历史上经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现存主要建筑多为清代遗构,历代许多大书法家如米芾等都曾前来瞻仰临摹。
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包括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等。斋舍、祭祀专祠等则排列在两侧,形成了凹字形结构。不仅有壮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也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北宋开宝九年,书院创建之时,即有“讲堂五间”。南宋乾道三年,理学家张栻、朱熹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讲堂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乃民国初期湖南专工校长步宾程撰,作为校训。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为清康熙帝御赐,原额被毁后,于1983年依迹重建;另一为“道南正脉”,为清乾隆帝御赐,是为原迹。
大门的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两旁悬挂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源出经典,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才辈出的历史事实。二门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背面有“潇湘槐市”匾,指书院是湖南文人、学者荟萃聚集的场所。
集讲、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御书楼是书院的藏书楼,三层仿宋代建筑风格,庄重而肃穆。门前两棵金桂郁郁苍苍。书院在创建之初就建有书楼,宋真宗皇帝赐书后更名为“御书楼”。清代中期,成为中国民间较大型的图书馆。如今作为古籍图书馆供科研人员使用,藏书逾五万册。
走出岳麓书院的大门,在湖南大学这所高等学府的校园里徜徉。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铜像高高矗立在东方红广场。这里香樟掩映,红墙青瓦,亭台楼阁,藤蔓攀延。古朴与现代在这里交融、新生。擦肩的人群中,有宛若曾经的我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也有人慕名而来,只为游历名山,恣意悠然。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修行,一半诗意,一半烟火。愿在碌碌红尘中,且行且惜,丰盈自我,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