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与春相宜』

标签:
世界读书日与春相惜 |
分类: 感悟生活 |
刚刚读过汪曾祺先生《人生如逆旅》里的“紫穗槐”这一篇,先生的“风摇紫穗,姗姗可爱”,令我有些捧腹。不知道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什么年龄,但这样恬淡、闲适而又不乏人生意趣的文字,总会令我欣然细品,久久难忘。
与庄老师相识,缘于一次单位培训班的授课。此后并无相交,只是经常会从微信朋友圈里读到她的诗歌,有时候甚至一天好几篇。我并不太懂诗歌,但常常会被她的某一句话击中内心,忍不住击掌。就比如这句“恰与春相宜”。于是征得她的同意,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作为篇名,写下我对读书的浅薄感受。
年少时,读书于我而言,是摆脱困顿与艰难的唯一途径。我七岁就被父母送进了学校,出生贫穷的他们将生活的所有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从小跟着他们风里雨里、奔波煎熬,深知人生不易,只有奋发努力,从不敢懈怠,更不忍辜负。最早让我感受到读书快乐的是小舅的私人藏书。小舅家离我家有三四里地,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但每个周末,我都会找各种借口往他家跑。因为,他的房间里,有满满两柜子的书,从故事会、《山海经》到《红楼梦》《玉娇龙》《水浒传》,等等。为了看那些闲书,我可以不吃饭、不睡觉,有时甚至缠着他给我讲。小舅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却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还有说书唱戏的天分,是我崇拜的偶像。他对我的宠爱一直持续到他不幸病逝。
重拾对文字的爱好,已经是多年之后的中年时期了。1992年大学毕业之后,成家、工作、抚养孩子,一地鸡毛的生活几乎让我忘了,其实生命中的很多美好,就在琐碎平常的人间烟火之中。女儿升学到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叛逆的性格开始显现,加上我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年幼的她,她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成为我心底无边的痛。在多次的对抗与妥协中,我开始用心思考,从书本中寻找教育的良方和人生答案。读经典、做笔记、写书信,即使收效甚微,也不曾放弃。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与孩子沟通的方式。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孩子考上大学,我才发现,其实我所期待的和坚守的美好,从不曾远离。
三毛说过:“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在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里。”从最初寻找迷径中的出口,到后来真正意义上的沉溺书香、丰盈自己,一路走来的笃定与心安,或许也只有自己才可以真切感受到。其实,读什么样的书,什么时候读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它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坚守,成为你领略生命意义与生活美好的一个窗口。曾经以为被孩子漠视的苦口婆心,其实早已在她的心底扎了根、种了爱,只是需要时间等待发芽、开花、结果。是成年的我们不懂得人间岁月长,不明白只有得体的退出与悉心的陪伴,才会赢得真正的幸福。曾经以为孩子的成功是为人父母最大的骄傲。其实,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独立个体,他只是他自己,永远也不可能属于你。
喜欢读汪曾祺的《葡萄月令》:“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以月令的方式记载葡萄生长的过程,浇水、施肥、剪枝、下果……质朴而平凡的生命,在他的笔下,却洋溢着盎然诗意。喜欢他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春天,他领着一群孩子放风筝……他会做各种灯。在西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点了蜡烛,穿街过巷……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他说,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我想,在女儿的心里,自己曾经是怎样的可恶!
我喜藏书。每次买了书,都会郑重其事地写下买书的时间地点,再细细阅读。曾经有一次向朋友推荐了一本书,她便向我借。我不好拒绝,便给了她。中途却反复催问她几次看完了没有。后来她把书还给了我,我如释重负。好几次想跟她当面解释,却不知道如何开口。也不知她能不能理解。于我而言,钱可以借,书只能分享,借,却是不行的。
最近,买了蒋勋的《生活十讲》、季羡林的《生活明朗,万物可爱》、白先勇的《美的复兴》。从这个春天启程,将你喜爱的文字种在时光的土壤里。相信,终有一天,会开出绚烂的花朵,收获美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