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舟次《田间》诗鉴赏
(2009-02-26 17:14:45)
标签:
小妇田间陇头布政使汪舟琉球体育 |
分类: 诗林散步(诗话) |
汪舟次《田间》诗鉴赏
小妇扶犁大妇耕,陇头一树有啼莺。
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初文史学家汪楫,字舟次。
《田间》这首诗的“诗眼”就是一个“春”字。开春了,“小妇扶犁大妇耕”,这是人类社会的春天;“陇头一树有啼莺”这是大自然的春天。第一句是“起”,也就是开个头,第二句是“承”,也就是接着说。两句诗似乎已经把田间的春天说完,而且也很平常和平淡,要有趣味,富有韵味,还必须另辟蹊径,于是诗人故意转移话题,从反面说“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虽然不解春天在哪里,不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只向“游人”多的地方跑,以为这就是春天的所在。歪打正着, 这“游人”多的田间,确是春天的所在、希望的所在。——这又是“合”,与开头“小妇扶犁大妇耕”相照应,也与诗歌的题目相照应。从而使诗意得到圆润地表达。注意:这里的“游人”其实是劳作的农民,儿童不知道大人的辛苦,把劳作当作“游玩”——这是儿童眼光。
这首诗,出语清新,言浅意深,诗意盎然,没有一点做作卖弄。正如袁枚说的“此种诗,儿童老妪,都能领略。而竟有学富五车者,终身不能道只字也。”
在这首诗里,通过儿童眼光,巧妙地表达“春天在田间劳作的农民那里”;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将“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中的词序变化一下,改为“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它的意义重心也就变了。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人民的春天,儿童多处春光美!儿童和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当然,这其实与原诗歌《田间》就不大相关了。
附录:
1.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十二》:“汪舟次《田间》云:‘小妇扶犁大妇耕,陇头一树有啼莺。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此种诗,儿童老妪,都能领略。而竟有学富五车者,终身不能道只字也。”
2.《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汪楫,字舟次,江都人,原籍休宁。性伉直,意气伟然。始以岁贡生署赣榆训导。应鸿博,授检讨,入史馆。言於总裁,先仿宋李焘长编,汇集诏谕、奏议、邸报之属,由是史材皆备。二十一年,充册封琉球正使,宣布威德。濒行,不受例餽,国人建卻金亭志之。归撰使琉球录,载礼仪暨山川景物。又因谕祭故王,入其庙,默识所立主,兼得琉球世缵图,参之明代事实,诠次为中山沿革志。出知河南府,置学田,嵩阳书院聘詹事耿介主讲席。治行为中州最。擢福建按察使,迁布政使。楫少工诗,与三原孙枝蔚、泰州吴嘉纪齐名。有《悔斋集》、《观海集》。”
3. 汪舟次事略:
汪舟次早年寄居扬州,屡试不第,1677年以岁贡生资格担任赣榆县训导。经江南巡抚慕天颜推荐,入京参加博学鸿词科试,与朱彝尊相识。第二年三月,应征者同试于体仁阁。汪舟次、朱彝尊同以一等录用,被授以翰林院检讨之职,参与编修《明史》的工作。
三年后,汪舟次和林麟焻分别为正副使,出使琉球(今日本冲绳,大清朝于甲午战争失败后割让给日本),沟通清王朝与琉球的往来,册封琉球世子尚贞为琉球国中山王,御赐“中山世士”额。临行前,朱彝尊作《送汪检讨使琉球序》,希望汪舟次以史官的责任心认真考察琉球国的历史本末。汪舟次不负好友厚望,撰写了记述琉球山川风物和人文礼仪习俗的《使琉球录》五卷,并且依据琉球的历史资料,编写了《中山沿革志》二卷。
汪楫系清初书法名家,出使琉球时,为其国王尚贞书殿榜,纵笔为擘窠大书。尚贞大惊,以为神人。待汪舟次等人要回京时,国王按照当地习俗惯例,厚馈汪舟次,汪舟次却礼不受,琉球国人有感于大国正使的气度风范,建“却金亭”为纪念。
后朱彝尊受劾落职。汪舟次亦因祖考去世,乞归治丧,居丧三年,除服后才回京师补原官。康熙二十六年冬,汪舟次出任河南知府,二十九年擢福建按察使(这一年朱彝尊也复原官,为翰林院明史馆总裁)。康熙三十二年,汪舟次转任福建布政使。在任五年,于康熙三十七年秋冬俸满入京师,准备提拔为大理寺卿,无奈疾病缠身,告归乡里。次年春,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汪楫抱病强起迎驾。驾至扬州,着朝衣伏于道旁,康熙见到他后说:“你老了,我几乎都不认识你了。”宣赐御书于汪舟次。没过多久,汪舟次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葬后,朱彝尊为他作《通奉大夫福建布政使内陞汪公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