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2010-05-06 11:26:10)
标签:
介卫卫地理教学杂谈教育 |
《1.2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霸州四中
(一)
(二)
1、
课标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课标解读:对于这个标准我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能够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②能够正确辨别和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联系。
③能够简单分析出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④能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力有一个限度,人类活动如果超越这一限度,就会造成种种环境问题。
⑤能够分析、比较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明确这两个概念对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⑥学生能够体会“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这两个概念所蕴涵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逐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
本节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的第二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线之一,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要素。因此,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的了解人地关系这一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为以后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章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合理容量”,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这两个概念,目的是要学生对人口、环境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人口爆炸” 世界人口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因此,人们自然地关注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关系问题。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为了估算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这个指标来衡量。环境人口容量表示环境能够容纳、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也称为适度人口,它是建立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只有认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教材最后安排了一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领悟到我国人口剧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3、
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已经有了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理解,新的知识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被纳入到个人知识体系中。以学生目前所具备的知识、智力发展水平来说对掌握本节概念性、知识性内容难度不大,学生都能认识到我国人口众多的这一基本国情能简单的分析出人口众多对环境的影响,但大部分学生读图、获取有用信息、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本节教学主要培养高一学生读图析图的方法,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人口剧增给予自然环境极大的压力,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
3、举例说明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分析这两个概念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文字材料、视频、照片、图表等,引导学生得出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2、对“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的三种观点提出依据并进行小组辩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及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合理容量的学习,逐步学会结合生活实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看待问题。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念,逐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知道一个公民对社会发展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教学重点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及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三)
教学方法
①
②
③
④
⑤
学习方法
讨论探究法、小组辩论法、材料分析法、习题法
(四)
(五)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预习认标: 引导、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了解 本节的主要内容。 |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教材P10—P15内容 要求:①了解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概况。 ②知道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学生收集人口数量增长过快给地球带来的种种问题方面的材料。 (3)读“世界10亿人口年表”,思考如果人类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大值将是多少人? |
识记知识性的内容;明确本节课自己的学习重点。 |
观察学习: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几张地球不堪重负的漫画。 提问:1.我们班级有多少人? 2.如果现有100人或者更多,你们会有什么感觉? 3.你认为我们班级多少人最合理?为什么? 老师小结: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涉及到一间教室的人口的容量问题,那么到底多少最适合呢?最大的容量是多少?小到一间教室,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全球,都涉及到人口的容量问题。那么,我们国家最多能容纳多少人?最适合容纳多少人?我们的地球最多能容纳多少人?最适合容纳多少人?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学习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板书】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新课教与学:多媒体依次展示课本P10“图1-5”与地图册P43“世界人口的增长”图:回答问题: 1.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2.如果人类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大值将是多少人? 教师提问不同层面的学生。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引入“人口爆炸” 【板书】一、人口爆炸 多媒体展示:几幅不同城市的人口拥挤的画面。 问题: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拥挤情况? 2.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会引发哪些问题? 过渡: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大家都知道人口与环境要协调发展,人口与环境在怎样情况下就算是协调?引入人口合理容量部分的学习。 【板书】二、人口的合理容量 提问:1.环境承载力 2.环境人口容量 3.人口合理容量 追问: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讲解:幻灯放映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为了估算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这个指标来衡量。环境人口容量:表示环境能够容纳、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也称为适度人口,它是建立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只有认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板书】1.环境承载力 2.环境人口容量 3.人口合理容量 自读课本P14-15:提问: 1.识记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 2.你如何理解这三个特点。 教师总结: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与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过渡:地球的承载力是多大?合理容量又是多少呢? “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就这一话题,学生分成三大组(三派)进行辩论。 小结:地球的承载力大小、合理容量大小要根据其影响因素进行理性的分析。 多媒体展示材料: “日本的人口与资源” “以色列的农业” 结合课本P11-13”环境的限制性”部分的内容 讨论分析: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板书】三、环境的限制性(环境对人口容量的限制性) 教师精讲:(1)资源──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 (2)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获取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提高。今天地球上的65亿人口,如在原始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3)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人是社会性动物,除了生理方面的需求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环境人口容量总是相对应一定的生活消费水平而言的,相同的环境对于不同生活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例如,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三种消费水平,都有与它们相对应的环境人口容量。 (4)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封闭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本地的各种资源和其他条件,受到较大的限制;开放地区,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利用,其环境人口容量比封闭时就会大得多。 教师概述本节内容。 |
看图,说出地球“累”的原因。 学生回答:略 说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思考:如果人类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大值将是多少人? 学生看图回答:学生1.(略)
学生结论:(1)时间越来越短
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小组内讨论分析,派代表陈述小组观点。 几名学生回答:(略) 简单的比较分析: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各抒己见。 边听边记。(记和自己想法不同之处) 读课本回答问题: 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 分析教材,说出人口容量三个特点的联系。 学生回答:(略) 课本P14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组内整理分析材料,然后进行自由辩论。 辩论过程:(略) 学生讨论并回答:(略) 【学生归纳】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边听边记。 |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认识到地理学习就在身边,学习有用地理。 即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又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析图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及合作探究能力。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培养学生辨析能力。 进一步明确三者的区别于联系。 识记知识性内容;培养读材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能力,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 全面理解,加深印象。 |
转化练习:做课本P15活动题。 |
思考、计算、回答。 |
了解我国人地现状,逐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 |
测评调控: 多媒体展示:“我国人口、资源现状” 思考:就目前中国的国情,我们应该怎样做? 多媒体展示:总结:人地矛盾突出;坚持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这两个基本国策 |
分析: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我国的基本国策。 结论:人地矛盾突出;坚持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这两个基本国策 |
培养爱国精神,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
梳理反思: 根据测评结果及学习情况,师生共同思考本节知识的薄弱之处,精讲或个别指导。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同时反思本节课的情感收获。 |
||
作业设计: 做“活页作业”93—94页练习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两部分。“基础过关”部分为必做题,“课时作业”12题为选做题其余为必做题。 课后探究:调查当地的人口容量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影响当地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
||
板书设计:
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