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家张敏印象记

(2015-11-09 18:05:43)
标签:

作家

张敏

苏家村人

苏战冰

原创

分类: 闲言絮语----态度

 

苏战冰

 

 

不久前才知道,张敏原来就是《废都》里庄之蝶的人物原型,这着实让孤陋寡闻的我惊异。

张敏号称长安奇人,他的座右铭是:“奇才能传,巧才成书。不奇不巧,不做文章”。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天池泪》《黑色无字碑》《感君情意重》、长篇小说《死巷》《悬念乾陵》《长安大乱》、电影作品《错位》《神秘旅游团》、电视剧作品《风流大市场》等。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作品不多,堆在地上也就一米高;烧后成灰,也就是多半骨灰盒。”

张敏自诩为“张探花”“无聊文人”“散淡的人”“小小的作家”,他将家中凭稿费堆砌起的一座歪歪扭扭的三层楼房号称“文牢”。他才华横溢,卖文为生,远离仕途,无职无权;他放浪形骸,不拘小节,肝胆相照,朋友遍天下。试问,这样的鬼才、这样的高手天下有几?

著名作家高建群曾专门撰文《长安第一风流才子张探花传》,并为张敏题一匾:“煮字酿文,沸腾天下。张敏先生者,长安第一风流才子也。天下共有一石才,张敏先生独占八斗,余占一斗,剩下一斗普天下秀才们共分之。”

因为张敏“一会儿在电影里,一会儿在电视上,一会儿在报纸杂志上,一会儿又在网上。出没频率之高,常令无常鬼兴叹”,所以作家石岗称其“是一只狐狸”。

20071112日,张敏在北京看望了离开西安多年的一位志趣相投的小兄弟。中午,两人喝了一瓶伊犁老窖,觉得不过瘾,又要了一瓶红星二锅头。最终,那位小兄弟溜到桌子下不省人事。手无缚鸡之力的张敏“碰到了几十年来最难办的一件事”,饱受折腾之苦,打110120求救,人家说管不了。眼看天色已晚,他只好雇了两个服务员把小兄弟架回家,安顿睡好,留下了一张“盼你早点醒来”的字条。回到宾馆,他每隔十分钟打一次电话,一直打了20多个电话后小兄弟才醒了。那一年,他66岁。

2011年,一名河北的作者在网上发帖寻找张敏的联系方式。帖子说,张敏对他“这个晚辈、新人极为关照,至今心存感恩”……

关于张敏的奇闻异事五花八门、有鼻子有眼,网上可查,不再赘述。此处只讲我印象中的张敏。

 

 

第一次知道张敏的大名是1998年。那年5月,我收到了他一篇散文。文章深情描述了他是如何一步一步不懈奋斗走上创作道路的,故事动人心魄、文笔波澜老成。“砸砖起誓”当作家、“脚踩钉子”搞创作、拼死拼活写剧本的细节让人印象尤其深刻。原文13700字,因版面限制,我利用一个下午压缩成7600字,还起了一个颇为煽情的标题:《你就是我一生一世的牵挂》。文章顺利通过终审。见报后,据反馈,张敏“较为满意”。

此后,我断断续续读到了张敏的散文《方新村源流考》《平凹当年真啬皮》等,独特的文风令人叹服。

时间很快到了2000年。11月的一天,朋友樊大牛因筹划出版书画集宴请文朋诗友,高建群、张敏、张杲等大家赫然在列。

大家站在门口等待贵客们的到来。突然,有人说道:“张敏老师来了。”我扭头往街上一瞅,一个头发花白、精瘦干练的老头正朝门口快步走来。我一个箭步迎上去握手问好,并自报家门。他说:“苏战冰,知道知道,我还给你写过信呢。”我一边点头称是,一边陪他走进房间,让座、倒茶、递烟。他果然言语狂放,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文人模样。开席后,大家推杯换盏,高谈阔论,乱哄哄一片,呆笨的我连敬酒的机会都争不上,只是躲在角落里吸烟。宴席结束时,大家又争抢着合影,我内心游移不定,终是站着没动。照了几张相后,张敏说有事在身急急而去。等他出了门,我才追上去道别,他说:有时间来家里吧。

这就是我们的第一次。

 

 

没想到,第二次很快就来了。

朋友要请张敏为自己的书画集作序,我欣然同往。

终于要亲眼目睹鼎鼎大名的方家村(作家村)的风采了,我激动难抑。

一天中午,我们去了张敏家,他敬烟、让茶、寒暄。刚开始我多少有点局促,但慢慢就平静下来。他问我在报社的情况,又问我结婚了没有、爱人干什么工作,等等。后来,他就说一定要好好发挥自己的长处,完全可以赚钱的,“别老瞅着那几百块钱的工资”。然而,无论如何,“肚子里得有货,得有金刚钻,思维一定要清晰,这玩意没法教,只能靠多读书、多实践获得,别无他法”。

朋友说起作序的事,他说考虑一下。

我见该办的事情已办,便摆眼色示意朋友告辞。当我们站起来要走时,他硬是不允,说了一句“你俩喝茶,吃了饭再走”后就跑到厨房忙活去了。

不一时,香喷喷的油泼扯面端了上来。他说:“油泼扯面刚开始要一点一点慢慢吃,小心呛着。适应了再大口吃,一会儿就是满头大汗。”也许是饿了,我囫囵就是一大口,果然就被呛得一阵咳嗽。他又说:“吃面其实很讲究的,辣子、醋一定要好,油必须是菜油,这样味道才好。他妈的,北京如果有这面,50块钱一碗我都吃呢。”

好家伙,这一碗面直吃得我满头是汗、浑身舒坦。等他吃完了,我赶紧跑到厨房给他舀了一碗面汤(我发现自己,人少时候有眼色,“人多时候最沉默”)。坐下来吸了一根烟,聊了几句我们就告辞。我说:“张老师,给您添麻烦了。”“客气了,有空再来啊。”他在我背上轻轻拍着说。

朋友的集子出版后,我看到了张敏作的序,尤其是那句“所做黑山恶水,唯绿林响马可居”的评语,铿锵至今。

 

 

张敏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豪侠之气”(著名作家张贤亮语)。有一次,我采访了一个因举报禽兽教师强奸多名幼女而遭受停职的女教师,浅尝辄止,最终写成一篇官样文章交差了事。一天,我突然接到张敏的电话,他说他在网上看这个消息,点开一看作者是“本报记者苏战冰”,“这个稿子完全可以写得惊天动地的,你怎么这么轻描淡写?”我支吾着说因各方利益牵绊,文章并未深层挖掘,但这好歹是对举报人的一个交代……他直说“可惜了”,然后就要了举报人的电话,说他要亲自去采访。很快,《家庭》杂志刊发了他的深度调查,一石击起千层浪。那时,他可是《家庭》《读者》《女报》等杂志的头牌签约作者,时常能看到他的特稿、重头稿。当然了,银子也是哗啦啦地。

这之后,我还去过他家几次,或约稿、或聊天,每次都是喝了酒、吃过饭才离开。而他,每次见我都要我学他的样(作家辛建斌也不止一次地让我向张敏学习),“不用上班,当个自由撰稿人,多好”。我只是傻乐着,不置可否。

岂不知,有一年半载我就真的丢了工作,妄想做自由撰稿人,磕磕绊绊跑采访,挠破头皮写纪实文章赚稿费,怎奈天资愚钝、有心无力,只能划拉出几篇“豆腐块”,差点饿死。

2001年,我将房子租到了方家村,好几回晚饭后漫无目的、信步乱走中就到了张敏家门前,但我只是呆立仰望一番便离去。

2003年元旦,张敏赠送了长篇小说《悬念乾陵》。

2009年,方家村拆迁改造,我很郁闷,只好将房子租到了与方新村一路之隔的北关新村。我从心里喜欢这一块风水宝地。

张敏说:“来过一次方家村的,必带一点灵气回去弄个小名堂出来,来过多次的,回去后发现头脑特别灵光,手中的笔玩起来特别顺溜。原来都是得了此地灵气的缘故呀!”我虽然没带走灵气,却带走了感动。

今年夏天,我们互加了微信,他叫我去他家喝酒,我推辞说找机会吧。

他今年74岁高龄了,还每天上网玩微信,溜溜的,你说奇不奇?

前几天,我用手机下载了《探花传奇——作家张敏评传》,躺在床上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谁知看了两章后,没了,整得一晚上都没睡踏实。看来,真的要去他家喝酒了。

 

 

聊以为记,聊以为敬。                                             2015119日西安西稍门

http://s10/bmiddle/001abVlOzy6Y2DPDqYxa9&690
1979年,西安。右起:张敏、李禾、陈忠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