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学习,超越自我
——读《第五项修炼》的一点体会
多建明
放下《第五项修炼》这本影响当代世界的奇书,我沉思良久,头脑总被作者那强烈地学习理念冲击着。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一书,自1990年在美国问世以来,其所以能迅速在全球管理界、企业界引起巨大反响,综观全书,就是他抓住了“创建学习型组织”、“自我超越”,这一用“学习”不断推进事物发展的热点课题。
在读《第五项修炼》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脑海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学习”。学习,这个推动当代世界一切事物发展的灵丹妙方,彼得早在1990年就提出来了,可惜一直没有读过他的大作。今天,州邮政局开展的读书活动,给了我这样一个好机会,使得我能好好地坐下来认真的拜读。一开始我还是出于应付的心态来读的,但后来越读就越不忍释卷,而且还觉得有些汗颜。书中所说的五项“修炼”,其中心就是学习的修炼,人生的修炼。作者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言简意概的阐述,不仅给人以知识的汇集,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同时,带给我们更多的,还有对生活,对工作,乃至对人生的思考。特别是作者自我修炼地“学习”理念,对我有以下几点启发。
第一,认识自我。
作者在第一项修炼中就提出了“自我超越”的问题,认为现在“只有少数成年人在努力发展自身,超越自我”,而“这个领域是一片庞大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现代企业组织和企业员工如何对待“自我”这个十分重大的课题。我们知道,企业是由千千万万的“自我”组成的,而且依靠这些“自我”生存和发展。如果支撑大厦材料的“自我”素质太差,企业就可能倒塌。企业倒塌了,员工也只能“树倒狐猴散”了。所以,作者在这里提出的“超越自我”,实际上是一个如何掌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的问题。
超越自我,就要认识自我。当你为了风度而鼓作潇洒,为了成熟而鼓作深沉,为了迎合他人而人云亦云时,你是否想过,你了解自我吗?回顾人生的历程,一个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因为你不了解自己而常常败在自己的手下事比比皆是。认识自我,贵在有自知之明。要有自信,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自己在许多方面都是最棒的自信心。但这还很不够,认识自我,最重要的是看到自己的短处。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道自己的不足,就会奋起直追,发现自我,超越自我。但是,认清自身的短处,并不是消极的自贬,也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要拥有自信、自爱、自强、自立的信念,通过反思自我,相信自我,弥补自我,树立自我,跨上希望的奔马,冲出浩瀚的大海,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创造人生的辉煌。
超越自我,必须不断学习。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学习进取的时代,只有建立学习型的企业,培育学习型的员工,坚持终身学习,才能在激烈地竞争中站稳脚跟。彼得在《第五项修炼》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认为学习是贯穿人生全过程的一种行为。宋代诗人黄山谷曾说:“人如三日不读书,则尘俗生期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这生动地说明了学习的极端重要性。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学习贯穿于你生命的全过程。无论你处在什么环境之下,无论你从事什么事业,无论你是什么年龄,学习对于人们来说,永远只是开始。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挖掘自身的潜能,使你成为一座无尽地金矿,达到第五项修炼的高峰。
第二,善于学习。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练》中写道:“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更快的能力”。社会的发展,工作的需要,都迫使我们主动或被动的学习,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和观念。然而,只有那些具备了快速学习能力的人,才能不落人后。在当今这个信息与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技能突出不穷,日新月异。有人说,身处信息时代,如果一周不出门,就会发现这个世界被“刷新”了一次;两周不出门,周围的一切就陌生;三周不出门,世界就会远离自己。如果没有强烈地求知欲望和快速接受这些知识的本领,我们就会被飞速发展的世界和激烈地竞争所淘汰。
但是,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它还包含人生态度、求知欲望、追求目标、学习能力等一系列内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习是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能力。
首先是端正学习态度。读书不是追随,而是要有自己的参与;读书不是接受,而是要有自己的创建;读书不是仰视,而是要有自己的发现;读书不是遵从,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那些华众取宠,投机取巧,浅尝辙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学习,是很难见效的。古人有许多一心一意、刻苦自学的故事,我们虽然做不到“投悬梁”、“锥刺骨”,但只要有强烈的使命感,把学习与自己的前途,与企业的生存,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就会以学习为己任,刻苦钻研,终生不愈。
其次是讲究学习方法。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作为学习个体,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改变学习观念,讲究学习的方法,掌握持续的学习能力。实践证明,最有效的学习要抓住以下两点。一个是联系实际。要制定个人发展计划,结合本职工作的实际,提出通过学习和实践自己的要达到的愿景。这样才能做到持之以衡,既保证学到新的知识,又能够将原有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升华,从而实现个人的自我超越。另一个是学以致用。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最高境界。为用而学,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学懂学会。我们所说的“用”,是参与,是发现,是创新,也是总结提高。倘若一味的照本宣章,追随模仿,也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第三,追求卓越。
彼得·圣吉在总结《第五项修炼》的真谛时指出,学习修炼的“核心意义”,就是要让人们自我超越,“日新又新,不断创造未来”,“活出生命的意义”。要“活出生命的意义”来,我们就必须追求卓越。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豪无上进心的人,永远谈不上什么追求卓越。
早在19世纪50年代,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提出了“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观点。物种在自然界要维持生存,必须在生物圈之中保持优势。企业及其员工,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高人一筹,追求卓越。卓越,是一种永远向上的精神,追求卓越,是一种做人的品质,也是一种耐力的考验。心怀追求卓越理念的人,能以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时刻激励自己去作好每一件事情,攀登每一座高峰。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要在品味人生酸甜苦辣的坎坷中,不断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要有追求的目标。国外有一则谚语说,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有两种:鹰和蜗牛。虽然我们不能人人都像雄鹰那样一飞冲天,跨上金字塔顶,但我们至少可以像蜗牛那样,凭着自己的攀登精神和耐力默默前行,逐步到达目标的顶峰。然而,人性的弱点,却往往阻碍着我们追求卓越的前行。由于犹豫和拖延,使我们难以把握时机;由于没有奋斗目标,使我们容易满足现状;由于不能超越自己,使我们无法发挥潜能。所以,追求卓越要有自己追求的即定目标。这些目标,既可以是一定时间段内能够实现的具体目标,也可以是一个能够感受的更新更高的愿境。目标不止,卓越无限,追求不息。有了目标,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分别迈出自己每个时期确定的是定点超越、阶段超越还是整体超越的步伐,使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成为最好的自我。
追求卓越,要有修炼的行动。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一打纲领顶不上一步实际行动。卓越是奋斗的果实,是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是脚踏实地的苦学苦干。因此,追求卓越决不是追逐名利,而是有修炼真功的具体行动。《第五项修炼》给我们提出了“改善心智模式”和“系统思考”这个极其重要的修炼思维方式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作者告诉人们,要“把镜子转向自己”,“挖掘内心世界的图象”,抛弃那些“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用“系统思考”的知识体系及其框架,完成超越自我的修炼。笔者认为,这些修炼,对我们忙忙碌碌的“上班族”来说,最主要的就是持续学习能力的修炼、神圣使命感的修炼、工作日新日高的修炼、职业水平的修炼以及困苦和失败的修炼。我们走向卓越的起点,就是要首先明确自己的使命是什么,然后才能在一天的本职工作中作到全心全意,日新日高。社会上的每个产品都有一个定位,人生也要有自己的定位。而人生价值的定位,最重要的就是看你的使命感。缺乏神圣的使命感,价值定位就会很低,学习也可能马马虎虎,工作就不可能做到日新日高。这样下去,一次困苦和失败也就可能击倒你。
掩卷沉思,《第五项修炼》的确是一本不寻常的书,值得有心改变自己,并进而改善周围世界的人一读再读。读了它,就会让我们明确终生学习和自我超越对于人生的重大意义,重新认知世界与我们的密切关系,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当学习真正成为我们邮政企业和员工的必然选择,成为我们工作中、生活中的重要需求和自然习惯时,我们就会将学习贯穿于我们生活、工作、乃至人生的全过程,不断创造卓越,共同塑造一个学习型的美好的企业愿景。
( 2006年9月2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