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宝宝事件”之 关于凶手背后的思考

标签:
徐宝宝事件信息化建设医疗改革制度建设第三方杂谈 |
分类: 随笔记录 |
关于“徐宝宝事件”
file:///C:/DOCUME~1/SGUANG~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02.png关于凶手背后的思考" TITLE="“徐宝宝事件”之
图片:画面上的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就是徐宝宝,11月3日,徐宝宝的父母带着眼部发炎的徐宝宝到南京儿童医院就诊,没想到第二天,徐宝宝就死在了这个医院,在救治过程中,徐宝宝的母亲曾三次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下跪,得到的回应却是冷漠和推诿。
引自:“富兰克林”《“徐宝宝事件”调查:儿童医院为何敢于撒谎》
医疗改革问题
逝者已去,事件也算了结,但关于此事件引发的思考,却远未结束。笔者(新浪博客网名“克莱登大学教授”)认为可以写成很多文章,甚至写成书也不为过。有一本引起很大反响的书,名为《大败局》,内容为改革开改以来企业经营失败的案例分析。关于此事件是否也可以写一本关于医改方面分析的书呢?医改已经改了很多年,但效果又是如何?我们的医改到底应该怎么改,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制度建设问题
记得曾经有句名言如是说:一个国家之所以伟大,那是因为它有伟大的制度。所以制度建设一直都应该是重点问题。
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人总是有趋利避害的心理。从公共管理理论的角度来讲,作为政府部门及相关人员,具有双重角色,既有公共利益的角色,又有作为个人的私利角色。当私利角色超过公共利益角色的时候,就出现了前后两次截然不同的调查结果。所以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让公共利益角色至少要与私利角色实现平衡,决不能小于私利角色。此次事件中,很显然,私利角色占了上风,不管是在事故本身,还是前一次的调查。
信息化建设及监管问题
从一篇应该是与医疗事故认定有关的专业人士的博文看到,通常医疗事故的认定,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医生的病例诊断记录,而这种诊断记录即使没写,也可以即时补写,即使写了也可能通过某种非法方式更改或是去掉。这就造成了医疗事故的认定中,受害方处于弱势。
还一个问题,在后来的调查中请到了一位电脑专家,这是本案的关键点,如果不是因为他恢复早已删除的当时上网记录,那就会造成即使有冤有处申,有网友支持,也会出现缺乏证据的问题。估计连医院也没想到他们平时的管理工具,却成了“出卖”他们的角色,成了铁证。所以笔者认为,很多机构中有必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监管。
第三方监管问题
笔者的话:
“徐宝宝事件”很是让人痛心。痛心过后,我们应该作出深刻的思考,避免悲剧重演。行文应该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可联系新浪博客“克莱登大学教授”http://blog.sina.com.cn/tang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