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宝宝事件”之 关于凶手背后的思考

(2009-11-18 12:43:45)
标签:

徐宝宝事件

信息化建设

医疗改革

制度建设

第三方

杂谈

分类: 随笔记录

关于“徐宝宝事件”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徐宝宝事件”的文章,特别是看到新浪博友“富兰克林”《“徐宝宝事件”调查:儿童医院为何敢于撒谎》一文中贴出的照片,小宝宝很可爱,可他还在不明白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年岁,就去了天堂中,而且是“被”去了天堂,很是痛心。至于“徐宝宝事件”的凶手是谁,众所周知直接当事人就是所谓的毛医生,笔者认为除了个人行为,还有很多原因。

 

file:///C:/DOCUME~1/SGUANG~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02.png关于凶手背后的思考" TITLE="“徐宝宝事件”之 关于凶手背后的思考" />

图片:画面上的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就是徐宝宝,113日,徐宝宝的父母带着眼部发炎的徐宝宝到南京儿童医院就诊,没想到第二天,徐宝宝就死在了这个医院,在救治过程中,徐宝宝的母亲曾三次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下跪,得到的回应却是冷漠和推诿。

引自:“富兰克林”《“徐宝宝事件”调查:儿童医院为何敢于撒谎》

 

 

医疗改革问题

逝者已去,事件也算了结,但关于此事件引发的思考,却远未结束。笔者(新浪博客网名“克莱登大学教授”)认为可以写成很多文章,甚至写成书也不为过。有一本引起很大反响的书,名为《大败局》,内容为改革开改以来企业经营失败的案例分析。关于此事件是否也可以写一本关于医改方面分析的书呢?医改已经改了很多年,但效果又是如何?我们的医改到底应该怎么改,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从此事件来看,如果这是一家普通企业,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会比较小。原因很简单,你的服务态度以及人员素质,最终导致出现如此大的人命案。试问,以后还有谁敢来,结果很可能就是像三鹿奶粉一样破产,哪怕你曾经是不可一世的巨头。但这种非公非民,既公又民的“特殊企业”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现在是处于卖方市场,医疗资源不足,即使民众不满意,又能如何,你还能有病不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徐宝宝事件”成了医疗改革问题中血的教训。

 

制度建设问题

记得曾经有句名言如是说:一个国家之所以伟大,那是因为它有伟大的制度。所以制度建设一直都应该是重点问题。

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人总是有趋利避害的心理。从公共管理理论的角度来讲,作为政府部门及相关人员,具有双重角色,既有公共利益的角色,又有作为个人的私利角色。当私利角色超过公共利益角色的时候,就出现了前后两次截然不同的调查结果。所以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让公共利益角色至少要与私利角色实现平衡,决不能小于私利角色。此次事件中,很显然,私利角色占了上风,不管是在事故本身,还是前一次的调查。

 

信息化建设及监管问题

从一篇应该是与医疗事故认定有关的专业人士的博文看到,通常医疗事故的认定,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医生的病例诊断记录,而这种诊断记录即使没写,也可以即时补写,即使写了也可能通过某种非法方式更改或是去掉。这就造成了医疗事故的认定中,受害方处于弱势。

    从整个事件来看,之所以如此迅速能查出真象,事后处理也能如此迅速。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网络信息化。如果没有网友的大力声援,给有关方面极大的舆论压力,说不定就会以第一次的所谓调查结果为最后结果,让当事人有冤也不处申。

还一个问题,在后来的调查中请到了一位电脑专家,这是本案的关键点,如果不是因为他恢复早已删除的当时上网记录,那就会造成即使有冤有处申,有网友支持,也会出现缺乏证据的问题。估计连医院也没想到他们平时的管理工具,却成了“出卖”他们的角色,成了铁证。所以笔者认为,很多机构中有必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监管。

 

第三方监管问题

    可以说,如果不是第三方的介入,估计调查很难迅速达到如此结果。所以有网友呼吁,是否能在医疗等监管体系中,引入第三方,避免因为是老子查儿子,或者说是自己监管自己而影响公正。虽然如有关专业人士说,这种引入第三方调查很难出现第二次,除了成本很高之外,当然肯定还有原因。但作为长远发展考虑,笔者觉得引入第三方的提议确实是值得考虑,主要问题在于这个第三方是谁,由哪些构成,如何运作。

 

笔者的话:

“徐宝宝事件”很是让人痛心。痛心过后,我们应该作出深刻的思考,避免悲剧重演。行文应该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可联系新浪博客“克莱登大学教授”http://blog.sina.com.cn/tangax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