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雕龙—门户之鉴
2022-04-18 07:10:03
匠心雕龙—门户之鉴
中国的建筑,基本上是以砖石木结构为主。作为房屋建筑,首先进入人们眼帘的我想应该是大门。聊到门,首先应该知道一个词,叫做“门当户对”。当然就仅以这个词,就可以聊上很长时间,为了直接切入主题,就捡其中的两个字。一个是门,一个是户。据说户,说的也是门,不过是单开门,而门则确指是双开门。作为户的门,我们也见过,不过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大门,很少是单开门的,所以今天和大家聊门,就是说说双开门。
其实门还有更多的寓意。譬如讲“国门”诸如打开国门、冲出国门。当然这只是一种比喻。但毕竟还是包含有一个门的意思。国门我想首先是相对于国内和国外之间的这个门。经济上、政治上有门,可谓打开,甚至是冲出。这实际就是一种政治态度的比喻。如果非要较真,国门也是有的,就是海关。为什么叫“海”关呢?我们一般人接触的海关,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进出国的时候,检查护照的管理部门,一般讲多设在飞机场,而不是海边,看来这是一种沿用的约定俗成吧。坐过游轮,确实那个海关是在海的边上。而真正的陆地上的海关,我印象中的有几个:一个是去越南,过海关走的是陆路。还一个就是去美国旅游,好像是过阿根廷吧,那里有一道修的布满铁丝网的隔离墙,一直通向海里(使人不由得联想到北京的黄花城水长城)成为了两国的国界。而印象极深的倒是去西欧七国旅行,因为去的国家旅馆客满,就居然开出国门,到邻国的奥地利去居住一晚。而路上互相毗邻的国家,就如同我国的省级高速路一样,既没有收费人员(电脑收费),更没有什么两国的警察在把守边境,只是导游在车上提醒我们注意,出国界了,过边境了,否则根本看不出什么是国界,什么是“国门”。
说起门,除了上面提到的国门,还有城门、佛教的山门、家门、院门、屋门。一家一户的门叫街门,而院里的门还有垂花门(二门),等等。说到城门,那就得先说城,说城首先就得说万里长城。长城有无数的关口,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纵横数千里,上下数千年。除了长城城墙的蜿蜒巍峨,雄伟壮丽之外,我们熟知的这些关口:居庸关,娘子关、平型关不胜枚举,而这些关口,肯定就有城门啦。而现在遗迹犹存的一些古城,也是有关隘城门的,尤其是像保护较好的宛平城、德胜门等等,还有前门瓮城、宛平城瓮城等等,使我们对于城的概念更加清晰,自然也对城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说到建筑上的门,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门,闻也。从二户。象形。一扇为户,两扇相并就是门。作为出入口的门又被称为门面门脸。它是人们进出建筑首先见到的形象,是建筑物的脸面。门的作用不仅供人出入,以门为连接点,还有划分界定空间的功能。并能起到防护作用和安全作用。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门表现的最为精彩,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其样式,造型,风格各异。中国的门可以分出两大系统,一是划分区域的门,多以单体建筑的形式出现,如城门、屋宇式的大门等。一是作为建筑物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板门、隔扇门等。传统建筑的门,有大门、二门、院门、垂花门、屏门、房门等,因处在建筑的不同位置而命名。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无论是官式建筑、宗教建筑还是民间住宅建筑的大门,都代表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因此对大门的形式和装饰特别重视。
门可分为门框和门扇两部分,门框就是门的边框,木门多为长方形,门框上的横木叫做门楣,框内的部分叫做门扇,又叫门扉。其下端叫下槛,以此为为中槛和上槛。门扇有板门和软门两种。板门用实心木料做成,是最常见的一种门的形式。软门是在边框中嵌以薄板,更多的是做成格子,因此又称隔扇。隔扇门主要分为三段,上为格心,下围裙板,中间有一块绦环板。如果隔扇太高,还可以在上下两端各增加一块,上绦环板和下绦环板。隔心、裙板、绦环板都可以进行装。隔心是通透的,可以用棱条交错拼成方格儿,也可以雕饰各种花纹或图案,裙板、绦环板是不,通透的木板可以雕或各种各样的图案,特别是隔扇中段的绦环板处于视线的中心,因此成了雕饰的重点。院门开在院落,院墙多用土砖构造。
门的配件儿很多,如联楹就是门上的臼。固定于下槛,叫做门枕,也就是咱们说的门墩儿,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户枢即是此物。实际上它的功用是门枕石。固定于上槛者,称门楹,是串联门楣与连楹的构件。前面的叫门簪,紧贴于门楣外侧,常做成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或花瓣等样式。在簪头上常刻有花纹图案或吉祥文字,采用浅雕、浮雕或描绘等形式。这里也想说一点儿,我以为应该澄清时的话,就是现在有一个说法:门当户对是门上的某个构件,其实门当户对是一种寓意,甚至并不是确指建筑上门上的某一个建筑构件称为门当或者户对。现在有人说这件事呢,说成门当指的是门簪,户对有人说指的是咱们的门联(门芯对),也有的是说上马石门墩儿是户对,我以为是比讹传讹。把寓意上的这个这一家与那一户,(尤其是联姻说媒时一般是用门当户对这个词进行说和)。如果说成是建筑构件,这完全是一种讹传。
如果从木雕的角度讲,木质材料在门的这一部位,比较典型的有门的形质(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板门或软门)、门簪和门芯对(门联)。其他部位,有人提到还有门罩。这些部位我想在下一篇里再聊。因为门是表现建筑群体级别的重要部位,所以大门呈现了各种不同的形式样式,规格、讲究。北京建筑中比较典型的门的形式:宫城门、殿堂门、府邸门、广亮门、金柱门、如意门、随墙门、蛮子门、窄大门、西洋门、屋宇门、还有门楼们、墙垣门、大车门、栅栏门等等。这个话题也会找机会,和大家聊聊。至于四合院内的垂花门,我也想放在后面的文章中深入的再聊了。在文中选的图片,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木板门,一种是垂花门,而文中提到的隔扇门,就放在户牅之艺里面再聊,至于门上的木雕配件(主要是门簪、门芯对。垂花门的一些装饰) 也放在其他篇章再聊。现在最新的提法,叫做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究竟有什么具体措施法规,拭目以待。
虎年 谷雨前
京东 云深阁
匠心雕龙—门户之鉴
匠心雕龙—门户之鉴
中国的建筑,基本上是以砖石木结构为主。作为房屋建筑,首先进入人们眼帘的我想应该是大门。聊到门,首先应该知道一个词,叫做“门当户对”。当然就仅以这个词,就可以聊上很长时间,为了直接切入主题,就捡其中的两个字。一个是门,一个是户。据说户,说的也是门,不过是单开门,而门则确指是双开门。作为户的门,我们也见过,不过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大门,很少是单开门的,所以今天和大家聊门,就是说说双开门。
其实门还有更多的寓意。譬如讲“国门”诸如打开国门、冲出国门。当然这只是一种比喻。但毕竟还是包含有一个门的意思。国门我想首先是相对于国内和国外之间的这个门。经济上、政治上有门,可谓打开,甚至是冲出。这实际就是一种政治态度的比喻。如果非要较真,国门也是有的,就是海关。为什么叫“海”关呢?我们一般人接触的海关,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进出国的时候,检查护照的管理部门,一般讲多设在飞机场,而不是海边,看来这是一种沿用的约定俗成吧。坐过游轮,确实那个海关是在海的边上。而真正的陆地上的海关,我印象中的有几个:一个是去越南,过海关走的是陆路。还一个就是去美国旅游,好像是过阿根廷吧,那里有一道修的布满铁丝网的隔离墙,一直通向海里(使人不由得联想到北京的黄花城水长城)成为了两国的国界。而印象极深的倒是去西欧七国旅行,因为去的国家旅馆客满,就居然开出国门,到邻国的奥地利去居住一晚。而路上互相毗邻的国家,就如同我国的省级高速路一样,既没有收费人员(电脑收费),更没有什么两国的警察在把守边境,只是导游在车上提醒我们注意,出国界了,过边境了,否则根本看不出什么是国界,什么是“国门”。
说起门,除了上面提到的国门,还有城门、佛教的山门、家门、院门、屋门。一家一户的门叫街门,而院里的门还有垂花门(二门),等等。说到城门,那就得先说城,说城首先就得说万里长城。长城有无数的关口,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纵横数千里,上下数千年。除了长城城墙的蜿蜒巍峨,雄伟壮丽之外,我们熟知的这些关口:居庸关,娘子关、平型关不胜枚举,而这些关口,肯定就有城门啦。而现在遗迹犹存的一些古城,也是有关隘城门的,尤其是像保护较好的宛平城、德胜门等等,还有前门瓮城、宛平城瓮城等等,使我们对于城的概念更加清晰,自然也对城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说到建筑上的门,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门,闻也。从二户。象形。一扇为户,两扇相并就是门。作为出入口的门又被称为门面门脸。它是人们进出建筑首先见到的形象,是建筑物的脸面。门的作用不仅供人出入,以门为连接点,还有划分界定空间的功能。并能起到防护作用和安全作用。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门表现的最为精彩,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其样式,造型,风格各异。中国的门可以分出两大系统,一是划分区域的门,多以单体建筑的形式出现,如城门、屋宇式的大门等。一是作为建筑物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板门、隔扇门等。传统建筑的门,有大门、二门、院门、垂花门、屏门、房门等,因处在建筑的不同位置而命名。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无论是官式建筑、宗教建筑还是民间住宅建筑的大门,都代表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因此对大门的形式和装饰特别重视。
门可分为门框和门扇两部分,门框就是门的边框,木门多为长方形,门框上的横木叫做门楣,框内的部分叫做门扇,又叫门扉。其下端叫下槛,以此为为中槛和上槛。门扇有板门和软门两种。板门用实心木料做成,是最常见的一种门的形式。软门是在边框中嵌以薄板,更多的是做成格子,因此又称隔扇。隔扇门主要分为三段,上为格心,下围裙板,中间有一块绦环板。如果隔扇太高,还可以在上下两端各增加一块,上绦环板和下绦环板。隔心、裙板、绦环板都可以进行装。隔心是通透的,可以用棱条交错拼成方格儿,也可以雕饰各种花纹或图案,裙板、绦环板是不,通透的木板可以雕或各种各样的图案,特别是隔扇中段的绦环板处于视线的中心,因此成了雕饰的重点。院门开在院落,院墙多用土砖构造。
门的配件儿很多,如联楹就是门上的臼。固定于下槛,叫做门枕,也就是咱们说的门墩儿,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户枢即是此物。实际上它的功用是门枕石。固定于上槛者,称门楹,是串联门楣与连楹的构件。前面的叫门簪,紧贴于门楣外侧,常做成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或花瓣等样式。在簪头上常刻有花纹图案或吉祥文字,采用浅雕、浮雕或描绘等形式。这里也想说一点儿,我以为应该澄清时的话,就是现在有一个说法:门当户对是门上的某个构件,其实门当户对是一种寓意,甚至并不是确指建筑上门上的某一个建筑构件称为门当或者户对。现在有人说这件事呢,说成门当指的是门簪,户对有人说指的是咱们的门联(门芯对),也有的是说上马石门墩儿是户对,我以为是比讹传讹。把寓意上的这个这一家与那一户,(尤其是联姻说媒时一般是用门当户对这个词进行说和)。如果说成是建筑构件,这完全是一种讹传。
如果从木雕的角度讲,木质材料在门的这一部位,比较典型的有门的形质(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板门或软门)、门簪和门芯对(门联)。其他部位,有人提到还有门罩。这些部位我想在下一篇里再聊。因为门是表现建筑群体级别的重要部位,所以大门呈现了各种不同的形式样式,规格、讲究。北京建筑中比较典型的门的形式:宫城门、殿堂门、府邸门、广亮门、金柱门、如意门、随墙门、蛮子门、窄大门、西洋门、屋宇门、还有门楼们、墙垣门、大车门、栅栏门等等。这个话题也会找机会,和大家聊聊。至于四合院内的垂花门,我也想放在后面的文章中深入的再聊了。在文中选的图片,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木板门,一种是垂花门,而文中提到的隔扇门,就放在户牅之艺里面再聊,至于门上的木雕配件(主要是门簪、门芯对。垂花门的一些装饰) 也放在其他篇章再聊。现在最新的提法,叫做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究竟有什么具体措施法规,拭目以待。
虎年 谷雨前
京东 云深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