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寺 佛地诗文品赏之二
(2010-10-09 19:23:26)
标签:
李白石城寺新昌大佛寺《旧唐书》文化 |
分类: 评论 |
石城寺
新昌名迹寺,登览景偏幽。
僧向云根老,泉从石缝流。
寒钟鸣远汉,瑞像出层楼。
到此看无厌,天台觉懒游。
——录自明·成化《新昌县志》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陇西成纪人,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构成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不会亚于裴旻。李白年轻时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与他的侠士思想有关)。
“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沅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希望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篇,以致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经著名道士吴筠的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极度烦闷。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应该比较可信。
品赏
新昌建县于五代时的公元908年。李白诗中所说“新昌”,可能是当地古来就有“新昌”这个地名。
李白四次漫游吴越,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浪漫诗篇,说明他到过天姥山,并经过石城山大佛寺,留下了这一首感慨殊深的诗。
诗写出了大佛寺风景的优美,是“新昌名迹寺,登览景偏幽”,是“僧向云根老,泉从石缝流。”而大佛寺巍峨屹立,“寒钟鸣远汉,瑞像出层楼,”更使李白赞叹,从内心发出了“到此看无厌,天台觉懒游”的感喟。
《石城寺》一诗自然流转,推移全不费力,符合李白诗歌创作的风格,是别人模仿不来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