籀园名家讲座,8月8日,是曹文轩老师的《阅读是一种信仰》。
读书的意义何在?读书养性,改变人的内心世界,帮助我们发现前方,引导人走向前方。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将来甚至现在和过去的。阅读是一种优雅的姿态,天堂是一座图书馆,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照亮黑暗。
当今的阅读生态怎样呢?古人读天地、人间,仰望星空思想自由;俄罗斯第一男高音vitas的歌词《星空》,如此反衬:
多少次的我
问我自已
为何我降生于世,长大成人
为何云层流动,天空下雨
在这世上,别为自已期盼什么
我想飞上云际,但却没有翅膀
那遥远的星光深深的吸引着我
但要接触那星星却如此艰难,尽管它近在咫尺
也不知道我有没有足够的力量能朝它奔去
我会稍作等待
然后开始上路
跟随着希望与梦想
不要熄灭,我的星星
请等我
在我前面还有多少路要走
有多少山峰要去翻越为了寻找自已
我又将多少次跌下悬崖
一切又从零开始而这些是否会有意义
我会稍作等待
然后开始上路
跟随着希望与梦想
不要熄灭,我的星星
请等我
演说最后的赠语: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甚是美感。显然此语由苏格拉底“未进省察的人生是毫无意义”而来,却因“凝视”一词的形象感而动人。与之相比,“漠视”、“无视”、“扫视”、“轻视”、“忽视”、“仰视”、“俯视”、“藐视”等等,全都黯然无光。我看到川端康成那肃穆清水的脸,他在凝视自己内心。
整场演说,流畅颇成意境,讲了许多干净优美的故事,全是自己创作的作品。演说的声音体态丰富,技巧纯熟,颇吸引孩子。最后以自己幼年熟悉的童谣结束,“我有一分钱,可以到苏联。苏联老大哥,给我一只笔。什么笔?毛笔。什么毛?羊毛。什么羊?山羊。什么山?高山。什么糕?年糕。什么年?1958年,吃饭不要钱。”曹文轩老师是以此为例说明“好文章离不开折腾”,满场童音整齐应和,煞是会心快乐。
在这个时空场里,我居然遇见一大学男同学。想来也怪,这类场合邂逅过好几次,这印象里颇野气的男同学。我们各自指指身边的小女孩:“这是我女儿。”相视而笑。他的孩子,居然已经读高二。我的女儿这次则安静地挤在人群里听,折叠椅先后坐到门外和会场内,不时记录。“曹老师讲得真好!妈妈帮我弄个签名来。回去后,我还要看童话。”即将读初三的她,眼神闪动,“妈妈你买了那么多几米的画册,这奢侈——就像曹老师说的,有时精美的一整面就只一轮月亮。”
回顾曹老师演说过程,我倒是有几点不同想法,不知道是否有机会可以请教:
校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与被教育者?“儿童是成人之父”,显然,曹老师不是儿童中心论者。
有好词好句的书,才是好书?我以为好书是整体感知感觉的,孤立地看整篇没好词好句的,未必不是好书。
财富不在远方,就在自己脚下,与“读书让人走向远方”,是否相悖?梦想,是否该是童年和痛书的主题?梦想,是信仰的另个角度吧。
再结合最后的童谣,我隐约想到的是这个词语:财富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