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节,回天津看老妈,顺便看了最近热炒的「叶问2」。105分钟的片长,正好消耗掉一大盒爆米花,一瓶奶茶,还有开场前积蓄起来的耐心和好奇心。
平心而论,「叶问2」里面的四场打戏各有看点,最精彩的当属一场高手之间的圆桌对战,其好看的程度,超过了叶问对阵龙卷风的压轴大戏,喜欢武打片的影迷肯定会看得意犹未尽。不过这部影片在编导方面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总结下来,有三大规律之恶:
1、编剧的规律之恶:非要用英雄之惨死震撼心灵,把情节导入高潮。
洪金宝一出场,大块头大脾气,似乎不讲情面的阵势下,安排了一股子谁都能看出来的侠义雄心,加上那一场圆桌对战之后,立刻有弟子献上药汤,种种细节,不待华洋拳赛开幕,我已经和身边人低语:此人必是要赴死的了。
不幸的是,言中了。面对龙卷风凌厉的攻势,洪师傅虽然在一开始占了上风,但随着体力消耗,和西洋拳法专门往头脸上招呼的特点,很快就被打得鼻青脸肿、晕头转向。在局间休息的时候,面对叶问休战的要求,他明知自己已经体力不支,却还毅然决然地说:“为了生活我可以忍,但是侮辱中国武术我不能忍!”然后慨然赴死。
为了让洪师傅更悲壮地上路,编导继续安排观众从多角度观看他被打得鼻血横飞,脸部变形的情节,甚至还让他睁大眼睛拼命哮喘,对看到这里还能呼吸顺畅的观众实施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打击。此刻,龙卷风已经把一场友好较量的体育竞赛转变为赤裸裸的虐杀行径,而拳击台上的裁判却已隐身,台下的弟子们除了喊叫师傅放手,似乎都成了行动的白痴,叶问也呆若木鸡,好像被谁扼住了喉咙――其实,他明明可以飞身上台,阻止龙卷风的残暴。直到洪师傅轰然倒地,裁判这时候才缓步上前,用手撑开他的眼皮--我一直以为洪金宝是个能打的胖子,没想到他演技还如此高明,面对着鲜血淋漓的长镜头,他翻了一个标准的白眼,随后驾鹤西游,留下老婆一个孩子一帮,从此只能吃小米饭喝南瓜汤了。
我真是出离愤怒了――不是对洋人龙卷风,而是对这部片子的编剧。我就搞不懂,这样残忍而又老调的桥段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难道只有让一个英雄在血光里倒下,第二个英雄或者下一群英雄才能踏着他的鲜血前进?难道只有死亡才能启迪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斗志?难道我们中国人就只会化悲痛为力量?不悲痛就没力量?
2、导演的规律之恶:为了所谓票房,不惜让绯闻战胜演技。
熊黛林,一个普通的南京姑娘,因为和郭富城的绯闻,在香港成为炙手可热的名模,更捞到了扮演叶问妻子的机会。
你别问我何以见得,看看「叶问2」就知道了。从身高上,她比甄子丹足足高出半头,面对面站着,叶问那一代宗师的气场就杳然无踪;从演技上,除了瞪着一双大眼睛,总显摆出一副受惊吓的样子,其他的内容一无所有。我知道熊黛林没生过孩子,可没吃过猪肉你还没见过猪跑吗?满大街那么多孕妇,有一个把手搭在肚子上面、扭着腰走路的吗?老熊啊,你得想象着肚子里是宗师的骨肉,别实打实的把它当成化妆师塞给你的枕头。至于最后一幕就更可笑了,叶问备战,她临产了;叶问开打,她生完了;叶问打赢了接受完采访跑回家,她已然抱着孩子门口迎候了,虽然看起来是夏天,虽然咱现在凡事都讲究个双赢,您也不能这么急麻利快啊!
整部电影里,其实熊黛林的戏份并不多,但是,她却赫然位居主演之列,和甄子丹、洪金宝、“龙卷风”并排出现在海报之上。这不得不说,是导演为票房需要,向市场妥协的结果。只是导演大人却忘记了一句老话: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熊黛林的拙劣演技,常把观众从剧情中拖拽出来,甚至在某个瞬间抛弃叶问而想起了郭富城。与其这样,不如挑选一个更合适的女演员,哪怕是无名小辈,只要演技好,一样能从细微之处,让观众融入影片中,领略叶问这位一代宗师生活里的温暖细节。
3、部分观众的规律之恶:陷入程式化的麻木心灵。
叶问的大弟子黄粱(黄晓明饰演)因为年轻气盛,带着自己人,和洪师傅手下的弟子们打群架,连累叶问失去武馆开办的场所。晚上,黄粱前往叶问家道歉,叶问语重心长地对弟子说,习武并不是为了打架,它的精髓是贵在中和,不争之争。随后,他问黄粱是否理解他的意思,黄粱一脸严肃地回答到:我在想。
本来是很正常的一句对白,没想到,影院里顿时一片笑声。回来搜搜网上的评论,也多因为此桥段,而给黄粱(甚至黄晓明)扣上了“迟钝”、“幼稚”、“很二”的帽子。我真想对所有做出此评价的观众说一句:你们才是真的迟钝,而且,可悲!
黄粱是谁?电影里,黄粱没有父母家人,他就是一个聪明、胆大、有想法、有勇气、有侠气,甚至还有点小邪气的社会青年。在他从师叶问之前,他晃里咣当、不务正业,拜叶问为师后,他又忍不住到处一展拳脚。这样的一个青年,你想想,当叶问给他讲解“贵在中和、不争之争”的时候,他能马上理解并贯彻执行吗?
说黄粱很“二”的观众,无疑是堕入了程式化的思维模式,认为他应该立刻跳将起来,两眼发亮热泪盈眶茅塞顿开地说:师父,您说得对!徒儿明白了!――各位,这样你就不笑了?就心满意足了?叶问不是政委,黄粱也不是优秀士兵,面对师父超出他思想境界的教诲,他那句“我在想”恰恰是最正常的反应。可惜,面对如此正常的情节,我们的观众却发出了如此不正常的笑声。
你们笑吧,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电影片段拙劣与否的问题,而是某些国民是不是已经麻木地习惯了虚伪的豪言壮语的背景、是不是已经丧失了自我思想的背景。
特别说明:本文为博主原创,谢绝转载,侵权必究。
鱼战楚
《叶问2》批判:我左勾拳右勾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