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语言发音 |
失却的华夏之声:汉语中的“浊音”
失却的华夏之声:汉语中的“浊音” 描述中国古代音韵的《韵镜序》载:“五音各有自然清浊,若遇寻字,可取之记行位也,唇音、舌音、牙音各四声不同,故第一行属清,第二行属次清,第三行属浊,第四行属清浊。齿音有正齿,有细齿,故五行声内清浊声各二,将居前者为第一清、第一浊,居后者为第二清、第二浊,喉音二清,舌齿音二清浊,并以例准之。” 甚么是浊音?众所周知音素分为辅音和元音。元音为乐音,因为发音时气流在口腔中是畅通的,而辅音是噪音,因为发音时靠气流在口腔中闭塞“成阻”发声。而所谓浊音,在语音学上的术语称为带音,简单点说就是成阻时声带震动的辅音,与浊音相对的成阻时声带不震动的辅音称为清音。 清浊又可细分为四个小类: 全清:除阻不送气的清塞音:p t ţ k;清擦音:f S φ ç X h ; 清塞擦音:ts tç tş。 次清:即除阻送气的清塞音:p‘ t‘ ţ‘ k‘;清擦音:f‘ S‘;清塞擦音:ts‘ tŞ‘ tç‘ 全浊:即送气的浊塞音:b‘ d‘ ḑ‘ g‘ ;浊擦音:v z ʐ ʑ ɣ r h;浊塞擦音:dz‘ dʐ‘ dʑ‘。 次浊:即带音浊鼻音:m n ņ ŋ;边音:l;(以上又合称响音)半元音:W j。 狭义的浊音一般只指全浊音,因为次浊和次清并不是同一音位上相对的清浊,它们在汉语的演变中也是彼此独立的,所以次浊又叫“清浊”或“不清不浊”。 普通话中的浊音,只有次浊音(m,n,l,r),没有全浊音,即塞音、擦音、塞擦音没有浊音,原古全浊字平声变次清,仄声(上去入)变全清。 比如下面这些字(括号内是所属的声纽字母)在现代汉语中同音,在古汉语中不同音: 建(见)—健(群) 旦(端)—但(定) 镇(知)—阵(澄) 报(帮)—暴(并) 箭(精)—贱(从) 圣(审)—盛(禅) 壮(照)—状(床) 前一字清音,后一字浊音。 目前在汉语语族中,唯一保留了成系统的古清浊音字的对立(塞音,塞擦音,擦音字三分)的只有吴语支和湖南南部的老湘语,但是吴语的浊音发音严格来说也并不是古汉语中的浊音发法。 辅音有无全浊音本来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区分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重要标志,大概因浊音音低,传的距离不远,不方便在草原上远距离对话,所以喉部较紧的通古斯人是发不出这些音素的。 浊音是非常优美铿锵的声音,就像金属发出的声音,俄语、日语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发音动听的语言,“吴侬软语”在汉语方言中以发音优美而著称,都很大程度上是它的功劳。 在日本语、俄语、英语、德语、法语都里是有浊音的,如果你看过日本的卡通或者日本AV的话,注意一下日本人发出感叹声或者日本妞傻笑、嘟囔、呻吟时的那种声音,那种特殊的音色和中国人在同样情形下发出的高而绵的清音的听感是很不相同的。 英语中没有全清音,所以常常见到初学汉语的老外,把汉语中的全清音字念做用力而“沉浊”的浊音声母,就形成了那种怪腔怪调的汉语。 推究本原,“清浊”本来是先秦音乐上的术语。孔颕达《正义》:“黄钟至中吕为浊,长者,浊也;宾至应钟为清,短着,清也”,这里的“长、短”是就律管的长度而言的,管子长,发出的声音就低沉;管子短,发出的声音就高亢。在辅音中,特别是声带震动的塞擦音,一般是低频的。等韵学家把低频音叫做“浊音”,以标志音色低而沉,把高频音叫做“清音”,以标志其音色高而清。所以在古代,将清音称为“气”,浊音才能称为“声”, 中国上古时代,极为重视乐教的教化,所以乐书的排序仅次于礼书,并将乐理神秘化。道家学说认为“天道立于一”,这“一”就是“浑沌”,而“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开天辟地之后,才有万物,所以清浊合于天地之道。称为“浊音”正是因为这类音“气”“重”而下“沉”(音低)之故。 江永说“清浊本于阴阳”,浊音在汉语中消失后,汉语的语音体系就发生了阴阳失衡。底气一味的“虚化”,变成了响亮的官腔语言。 比如喜欢大声说话,常常被全世界视为华人的恶习,这个恶习,也大概是浊音清化的时候形成的,因为声带要震动的浊音字是难以发出高声调的,声母清浊不辨后,便只有靠声调来区别,于是声调起伏就被放大。沉蓄内敛的浊音清化后,说话变得容易,“扯着嗓门”的情况便出现了。 当年“读音统一会”的议长吴稚晖为建议汉语国音中恢复浊音开玩笑说:“浊音字甚雄壮,乃中国之元气。德文浊音字多,故其国强;我国官话不用浊音,故弱。”或许这并非玩笑:全浊音清化的时间,在唐朝安史之乱到五代宋辽时期,正好和汉族在历史上由盛转衰一致。昔日“强汉”的性格和文化,也从此发生了革移,今天的世界强国:英、法、美、德、日、俄皆是有浊音的民族。如此巧合,偶然耶?必然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