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失败怪别人成功归自己的心理学现象:自利性偏差

(2017-01-05 14:50:17)
分类: 心理学
参加考试的时候,如果我们自己考得好,我们一般会认为是自己聪明又努力;如果没考好,我们可能就会觉得是题目太偏太难,自己运气不好。
但是对其他同学的看法,一般来说是反过来的,别人考得好,那是别人运气好;别人没考好,那是别人不够聪明不够勤奋。

谈恋爱的时候,如果我们追求成功,我们一般会认为是自己魅力无边;如果追求没成功,我们可能就会觉得是别人眼瞎没看到自己的好。
如果是别人追求成功了,那我们一般会说是别人撞大运了;如果别人没追求成功,我们可能就觉得别人本来就没那么优秀,没追求到也正常。

工作的时候,如果是自己的项目进展顺利,我们一般会认为我们工作能力足够优秀;如果进展不顺利,我们总能找出诸如甲方太难缠、公司给的资源不够、同事不给力等等理由。
如果是别人的项目进展顺利,我们可能就会认为是TA运气好,遇到了好的甲方或者公司给的支持足够;如果进展不顺利,则是TA工作能力不够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这种现象不是只在少数人身上出现,而是几乎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能找到类似的痕迹。
这种用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来判断客观事物,把不好的、错误的原因归于其他人或者外因的现象,心理学上常称其为自利性偏差,又称为自我服务偏见。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自利性偏差这种现象。

一、自利性偏差是人类大脑自身存在的思维问题,很难克服。

美国专栏作者戴夫·巴里指出,“无论年龄、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
也就是说我们眼中的自己,比别人眼中的自己更优秀,我们的自我评价往往高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这是几乎人人都存在的共性思维,很难完全克服,所以如果在自己身上发现了自利性偏差现象的存在,也并不是什么特别丢脸的事情。
但是在了解到这种现象的存在以后,我们就应该懂得进行适当的纠正,不让这种偏差过度影响到我们的判断,进而得出比较中肯的评价。

二、自利性偏差是一种自我防卫机制,可以保护我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人们的心理会有自我防卫机制,是人们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尴尬、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而自利性偏差就属于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卫,它会有效的保护人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人们不那么容易受到精神创伤。
自利性偏差,换一种说法,其实是凡事往有利于保护自己的方向想,这样的想法,当然能保护自己“幼小”的心灵了。
自尊心越强的人,自利性偏差的倾向越严重。
和其他自我防御机制一样,自利性偏差的运用也必须有一个度的把握,过度的自利会让自己活在想象之中,脱离现实。

三、自利偏差,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给别人留下更好的印象。

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印象管理,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叫获得性印象管理。
而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地看待自己的防御性措施是保护性印象管理。
从印象管理理论来看,就可以很好的解释自利性偏差这种现象。
人们总是希望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希望别人能给自己有好的评价,所以在做归因的时候,往往倾向于把成功的因素归结到自己身上,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界因素。

四、现实中,看上去和自利性偏差很相似的现象,是不道德的推卸责任。

自利性偏差,是指人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是没错的,也就是说这个人TA并不认为失败是由自己导致的。
而现实中,有一些人,明明知道是由于自己的错导致的失败,却不道德的把责任推卸给外界,甚至把责任转嫁到别人身上。
这种人,着实是非常讨厌的,这就不是思维误区的问题了,是人品问题。
碰到这种人,如果能远离,还是尽量远离,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嘛。
如果实在是绕不开,那一定要注意保留好证据,做好自我保护,别糊里糊涂的被这种人推出去背黑锅,做冤大头。


《社会心理学》指出人们往往认为他们比其他人更不容易受偏见的影响,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比多数人更不容易产生自利性偏差。
但这本身就是一种自利性偏差不是吗?
接受自利性偏差的存在,让它在保护我们的同时,理性的去纠正这种偏差带来的不良影响,这就是我们能做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